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科技新城的空间联系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发布时间:2023-01-15 15:00
  科技新城是大都市空间拓展新形式和高质量发展新载体。文章利用国家和省级的开发区数据,结合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科技新城的空间联系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科技新城的国家级空间联系网络表现出由单中心逐渐向均衡型的复杂网络结构过渡,强联系主要为江苏—上海、江苏—山东、江苏—安徽三组。省级层面科技新城的空间联系形成了长三角、京津冀两大较为明显的网络中心;国家级和省级的科技新城及其空间联系总量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国家级层面,科技新城空间联系总量的热点分布呈现出以长三角为主的热点区和西部地区为主的冷点区,热点区包含了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和上海;省级层面的科技新城空间联系的热点区演化,其中热点区主要位于长三角的浙江、江苏、上海和安徽四个区域;互联网+、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经济基础、区域科技金融和对外开放水平、企业家精神对科技新城的设立及其空间联系总量均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科技新城空间联系网络模型
        1.2.1修正的引力模型
        1.2.2最大引力线和势能模型
    1.3 空间自相关分析
    1.4 空间计量模型
2 中国科技新城的空间联系特征
    2.1 中国科技新城的空间联系分析
3 中国科技新城的影响机制分析
4 主要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创新与区域金融耦合协调的格局及其驱动力——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 刘程军,周建平,蒋建华,王周元晔.  经济地理. 2019(10)
[2]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空间联系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 刘程军,周建平,蒋建华.  华东经济管理. 2019(09)
[3]从新城看治理:增长目标短期化下的建城热潮及后果[J]. 彭冲,陆铭.  管理世界. 2019(08)
[4]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循环与城市化:以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为例[J]. 殷冠文.  地理科学. 2019(07)
[5]互联网能成为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新动能吗[J]. 韩先锋,宋文飞,李勃昕.  中国工业经济. 2019(07)
[6]国家高新区的设立能否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J]. 王鹏,吴思霖,李彦.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9(04)
[7]中国产城融合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邹德玲,丛海彬.  经济地理. 2019(06)
[8]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分析[J]. 张芷若,谷国锋.  经济地理. 2019(04)
[9]治理城市病:如何实现增长、宜居与和谐?[J]. 陆铭,李杰伟,韩立彬.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9(01)
[10]产业视角的中国城镇化质量分级与演化研究[J]. 徐乐怡,曹信生,刘程军.  经济地理. 2018(12)



本文编号:3731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731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a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