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公平及其制度保障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5 06:07
国际劳工组织核心公约之一的《歧视(就业与职业)公约》(第111号公约)指出,就业歧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程度地存在着。公平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影响。就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就业领域的延伸,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领域的公正、公平,促进全社会比较充分的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就业公平保障是一项涉及到所有劳动者基本利益的制度安排,公正和公平是其核心价值,这也成为制度伦理研究的重要问题。 当今社会的就业公平,不再是单纯以追求结果公平为目标,而是要求整个就业活动都必须按照一种公平的原则或理念来进行,所有的社会成员在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及就业结果上都应该是公平的。在掌握大量有关就业不公平现象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制度分析为研究视角,运用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相渗透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实际,围绕着“什么是就业公平,就业公平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就业公平如何实现”...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界说:就业公平与劳动就业制度公正
2.1 公平的内涵与特点
2.1.1 公平的界定
2.1.2 公平评价的机制
2.1.3 公平的层次
2.2 就业公平的内涵与特点
2.2.1 就业与就业公平的内涵
2.2.2 就业公平的特点
2.3 公正:劳动就业制度之基本向度
2.3.1 思想源流: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劳动正义思想
2.3.2 现实依据:制度公正问题在劳动就业领域的延展
2.3.3 必然取向:劳动就业制度对劳动权的"双刃性"之正向效应
2.3.4 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 透视与审视:我国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凸显
3.1 现状透视:局部实现的理想
3.1.1 由缺失到健全: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
3.1.2 由歧视到公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转变
3.1.3 由消极到积极:残疾人就业保障措施的改进
3.1.4 由排斥到接纳:对传染病就业群体歧视性规定的取消
3.1.5 由差别到平等:促进同工同酬的努力
3.2 全面审视:转型时期我国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凸显
3.2.1 就业机会的不公平
3.2.2 就业过程的不公平
3.2.3 就业服务的不公平
3.3 关于反就业歧视与就业公平
第四章 追溯与反思:我国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制度归因
4.1 制度供给不健全:缺乏对全体劳动者的普惠
4.1.1 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1.2 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不健全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1.3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1.4 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2 责任设置不均衡:缺乏对侵权者的惩戒和对维权者的保障
4.2.1 对侵权者的惩戒力度不够
4.2.2 缺乏法律救济程序和专门机构
4.3 调节机制不完善:有悖机会平等与分配公平且差别合理原则
4.4 行政权力行使不公正:政府"全能主义"情结犹存
4.4.1 市场领域:政府权力介入失当
4.4.2 政治领域:政府的劳动就业制度供给权力过于集中
第五章 诉求与选择:我国就业公平何以实现
5.1 就业公平实现的目的诉求
5.1.1 目的诉求一:平等就业权的实现
5.1.2 目的诉求二:体面劳动
5.1.3 目的诉求三:人的全面发展
5.2 理念变革:制度伦理之公正取向的立足点
5.2.1 权利保护原则
5.2.2 公共性原则
5.2.3 效率与公平动态平衡原则
第六章 名至与实归:我国就业公平以何实现
6.1 制度改进:就业制度公平性的发展策略
6.1.1 完善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
6.1.2 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6.1.3 完善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
6.1.4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6.1.5 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
6.2 法治建设:就业制度公平性的根本保障
6.2.1 出台《就业公平保障法》,保证公平就业权
6.2.2 建立专门维护就业公平的机构
6.2.3 加大对就业歧视的惩罚力度
6.2.4 加强就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和救济
6.3 体系完善:就业制度公平性的重要途径
6.3.1 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6.3.2 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机构建设
6.3.3 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6.3.4 完善服务与保障,切实做好监管工作
6.4 良性互动:保障和实现就业公平制度建设的外在动力因素
6.4.1 物质基础:劳动就业领域中的财力倾斜
6.4.2 法制保障:政府制度行为的有效规约
6.4.3 社会监督:政府权力运行的社会制约
6.4.4 人文底蕴: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兼容
第七章 结语:就业公平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55856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界说:就业公平与劳动就业制度公正
2.1 公平的内涵与特点
2.1.1 公平的界定
2.1.2 公平评价的机制
2.1.3 公平的层次
2.2 就业公平的内涵与特点
2.2.1 就业与就业公平的内涵
2.2.2 就业公平的特点
2.3 公正:劳动就业制度之基本向度
2.3.1 思想源流: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劳动正义思想
2.3.2 现实依据:制度公正问题在劳动就业领域的延展
2.3.3 必然取向:劳动就业制度对劳动权的"双刃性"之正向效应
2.3.4 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 透视与审视:我国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凸显
3.1 现状透视:局部实现的理想
3.1.1 由缺失到健全: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
3.1.2 由歧视到公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转变
3.1.3 由消极到积极:残疾人就业保障措施的改进
3.1.4 由排斥到接纳:对传染病就业群体歧视性规定的取消
3.1.5 由差别到平等:促进同工同酬的努力
3.2 全面审视:转型时期我国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凸显
3.2.1 就业机会的不公平
3.2.2 就业过程的不公平
3.2.3 就业服务的不公平
3.3 关于反就业歧视与就业公平
第四章 追溯与反思:我国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制度归因
4.1 制度供给不健全:缺乏对全体劳动者的普惠
4.1.1 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1.2 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不健全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1.3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1.4 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2 责任设置不均衡:缺乏对侵权者的惩戒和对维权者的保障
4.2.1 对侵权者的惩戒力度不够
4.2.2 缺乏法律救济程序和专门机构
4.3 调节机制不完善:有悖机会平等与分配公平且差别合理原则
4.4 行政权力行使不公正:政府"全能主义"情结犹存
4.4.1 市场领域:政府权力介入失当
4.4.2 政治领域:政府的劳动就业制度供给权力过于集中
第五章 诉求与选择:我国就业公平何以实现
5.1 就业公平实现的目的诉求
5.1.1 目的诉求一:平等就业权的实现
5.1.2 目的诉求二:体面劳动
5.1.3 目的诉求三:人的全面发展
5.2 理念变革:制度伦理之公正取向的立足点
5.2.1 权利保护原则
5.2.2 公共性原则
5.2.3 效率与公平动态平衡原则
第六章 名至与实归:我国就业公平以何实现
6.1 制度改进:就业制度公平性的发展策略
6.1.1 完善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
6.1.2 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6.1.3 完善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
6.1.4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6.1.5 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
6.2 法治建设:就业制度公平性的根本保障
6.2.1 出台《就业公平保障法》,保证公平就业权
6.2.2 建立专门维护就业公平的机构
6.2.3 加大对就业歧视的惩罚力度
6.2.4 加强就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和救济
6.3 体系完善:就业制度公平性的重要途径
6.3.1 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6.3.2 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机构建设
6.3.3 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6.3.4 完善服务与保障,切实做好监管工作
6.4 良性互动:保障和实现就业公平制度建设的外在动力因素
6.4.1 物质基础:劳动就业领域中的财力倾斜
6.4.2 法制保障:政府制度行为的有效规约
6.4.3 社会监督:政府权力运行的社会制约
6.4.4 人文底蕴: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兼容
第七章 结语:就业公平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55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755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