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视角下蓝光发展债券违约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8 16:09
中国债券市场的实质性违约备受关注开始于2014年的“11超日债”事件,债券刚性兑付被打破,发债公司需要承担更多的主体责任,投资者利益与公司真实经营和财务状况紧密相关。上市公司的债券违约与债权人利益联系密切,同时,通过违约事件可以发现市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升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上市公司的债券违约事件一直备受关注并具有研究意义。2021年房地产市场所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宏观融资政策收紧,“三条红线”对公司产生压制,加之新冠疫情下公司的销售大不如前,项目开工效率和获利能力均有所下降,诸多房企相继发生债券违约。蓝光发展作为发家于成都的“川系一哥”自上市之初便迅猛扩张,2019年跻身千亿房企之列,但在2021年上半年先后历经管理层更迭,融资出现困境,大额债务到期违约后引发债券评价下调,股价大跌,公司股权被质押,资产被出售等系列负面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首先介绍了蓝光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对债券违约过程进行阐述:蓝光发展在上市后经历了迅猛扩张、大力运用高杠杆、管理层频繁更迭等阶段,为后续的债券违约埋下隐患。然后基于去杠杆的角度分析了蓝光发展债券违约的具...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相关研究回顾
0.2.1 债券违约的影响因素
0.2.2 债券违约风险的评估
0.2.3 杠杆与债券违约
0.2.4 违约风险的防范
0.2.5 文献评述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案例描述
1.1 蓝光发展基本情况
1.1.1 蓝光发展经营概况
1.1.2 蓝光发展财务情况
1.1.3 蓝光发展股权结构
1.2 案例正文
1.2.1 迅猛扩张完成“千亿”蜕变
1.2.2 高杠杆致使资金链收紧
1.2.3 管理层频繁更替
1.2.4 债券违约引爆巨额债务惊雷
2 案例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资本结构理论
2.1.2 财务困境理论
2.1.3 杠杆周期理论
2.2 蓝光发展债券违约原因分析
2.2.1 高杠杆和激进投资增大偿债压力
2.2.2 资本回收慢导致资金不足
2.2.3 股份回购和分红加重资金压力
2.2.4 融资受限且成本高昂
2.2.5 自身违约风险高
3 对策与建议
3.1 投资与融资相互配合
3.1.1 保持投资的稳健性
3.1.2 调节投融资的关系
3.2 提高资产利用率
3.2.1 关注现金流的控制
3.2.2 关注资产流动性
3.3 制定合理的股份收购和分红计划
3.3.1 关注少数股东权益的划分
3.3.2 合理分红降低杠杆水平
3.4 适当调整融资结构
3.4.1 树立合理的融资理念
3.4.2 拓宽融资渠道
3.5 加强违约风险管理
3.5.1 建立风险预警方法
3.5.2 项目实施前进行详尽的可行性分析
3.5.3 建立相互制衡的决策流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63447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相关研究回顾
0.2.1 债券违约的影响因素
0.2.2 债券违约风险的评估
0.2.3 杠杆与债券违约
0.2.4 违约风险的防范
0.2.5 文献评述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案例描述
1.1 蓝光发展基本情况
1.1.1 蓝光发展经营概况
1.1.2 蓝光发展财务情况
1.1.3 蓝光发展股权结构
1.2 案例正文
1.2.1 迅猛扩张完成“千亿”蜕变
1.2.2 高杠杆致使资金链收紧
1.2.3 管理层频繁更替
1.2.4 债券违约引爆巨额债务惊雷
2 案例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资本结构理论
2.1.2 财务困境理论
2.1.3 杠杆周期理论
2.2 蓝光发展债券违约原因分析
2.2.1 高杠杆和激进投资增大偿债压力
2.2.2 资本回收慢导致资金不足
2.2.3 股份回购和分红加重资金压力
2.2.4 融资受限且成本高昂
2.2.5 自身违约风险高
3 对策与建议
3.1 投资与融资相互配合
3.1.1 保持投资的稳健性
3.1.2 调节投融资的关系
3.2 提高资产利用率
3.2.1 关注现金流的控制
3.2.2 关注资产流动性
3.3 制定合理的股份收购和分红计划
3.3.1 关注少数股东权益的划分
3.3.2 合理分红降低杠杆水平
3.4 适当调整融资结构
3.4.1 树立合理的融资理念
3.4.2 拓宽融资渠道
3.5 加强违约风险管理
3.5.1 建立风险预警方法
3.5.2 项目实施前进行详尽的可行性分析
3.5.3 建立相互制衡的决策流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63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76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