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型公共财政论
发布时间:2023-04-23 04:58
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经济理论选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大,都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公共财政的要求。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认识公共财政体制则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建国以来,我国主要出现过生产建设财政、双元财政和公共财政三种财政模式。我国现有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财政从竞争性领域大幅度收缩乃至彻底退出。根据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公共财政能够较好地规范政府和市场行为,能够较好地解决财政“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但无法应对经济周期波动这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敌,在我国处于内外经济非均衡这一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现有的公共财政理论己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提出了调控型公共财政这一新理论,认为调控型公共财政是我国乃至当前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应该采取的财政模式,也是可以预见的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财政模式。一是社会的分工和发展要求财政具有公共性。财政的公共性,是指财政应具有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公共财政的形成是导源于社会分工。分工导致社会产品分化为盈利性产品和非盈利性产品,盈利性产品可以由市场机制有效提供,非盈利性产品则必须由公...
【文章页数】:2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研究的重大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体制理论综述
1.2.2 我国的主要财政体制理论综述
1.2.3 我国财政体制中国有经济地位的相关理论综述
1.2.4 当代西方公共财政体制理论综述
1.2.5 微观运行层面的财政理论综述
1.2.6 对国内外财政体制理论的总体评述
1.3 本研究采用的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
1.3.1 本研究的指导思想
1.3.2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1.4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调控型公共财政:市场经济下现代财政体制的必然选择
2.1 公共性及公共财政的内涵分析
2.1.1 对财政公共性的分析
2.1.2 对公共财政基本内涵的分析
2.1.3 公共性与财政、经济的两大矛盾分析
2.2 历史的新视角:财政公共性的成因分析
2.2.1 社会分工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
2.2.2 社会分工必然产生财政的公共性
2.2.3 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依然要保持财政的公共性
2.2.4 财政公共性的生产力视角分析
2.2.5 关于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帕累托效率分析
2.2.6 推进社会分工是永恒的主题,公共财政规模将持续扩大
2.3 关于现代经济非均衡性问题的分析
2.3.1 市场经济初期的经济非均衡性及其后果分析
2.3.2 宏观经济非均衡的激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2.4 市场经济非均衡的必然性:从均衡工具得出的非均衡结论
2.4.1 凯恩斯主义并不能消除市场经济的内在非均衡性
2.4.2 经济动态分析:市场经济的非均衡性有强化的趋势
2.5 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实行调控型公共财政具有必然性
2.5.1 财政公共性的历史地位分析
2.5.2 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体制必须具有调控性
2.5.3 调控型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体制选择的三大约束条件分析
3.1 我国财政体制选择的外部约束条件:小国经济体论
3.1.1 一个误区:我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吗?
3.1.2 我国转轨经济下的IS-LM-BP模型均衡分析
3.1.3 内外均衡的米德冲突及财政政策的作用分析
3.2 我国财政体制选择的效率约束条件:大滞胀论
3.2.1 经济引擎已经出现衰竭征兆:我国实体经济将中长期下行
3.2.2 虚拟经济膨胀的内生化:论我国的中长期结构性通胀
3.2.3 “中国式滞胀”与“欧美式滞胀”的内在区别
3.2.4 大滞胀背景下的财政体制选择:财政政策要能遏制经济下滑
3.2.5 大滞胀背景下的财政体制选择:财政政策要能遏制资产膨胀
3.3 我国财政体制选择的社会公平收入约束条件:分配失衡论
3.3.1 公平分配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3.3.2 我国分配的现状及国内外比较研究
3.3.3 我国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的展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财政体制演变的历史规律分析
4.1 调控性和公共性的冲撞:我国财政体制历史演变的总规律
4.1.1 我国财政体制演变的总体阶段划分
4.1.2 基本脉络:从调控型财政体制走向调控型公共财政体制
4.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4.2.1 我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形成
4.2.2 1953-1967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
4.2.3 1968-1970我国财政体制的再度集中及原因分析
4.2.4 1971-1979年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
4.3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分析
4.3.1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实施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分析
4.3.2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演变及内在规律分析
4.3.3 我国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实施的意义分析
4.4 集权与分权的复合体:分税制及构建公共财政体制
4.4.1 分税制:在财政分权的名义下矫正财政的过度分权
4.4.2 构建公共财政:力图改变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4.5 走向财政集权:两次金融危机及两次财政矫正
4.5.1 东南亚金融危机及1998-2004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
4.5.2 美国“次贷危机”及2008-2010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种消极财政体制: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缺陷分析
5.1 公共财政与纯公共财政的辨析
5.1.1 目前国内外对“公共财政”的界定缺乏学术价值
5.1.2 “纯公共财政”概念的引入
5.1.3 本研究的“公共财政”严格限定于“纯公共财政”
5.1.4 公共财政理论的提出是我国财政理论研究的突破
5.2 经济学的两大分野及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归宿
5.2.1 经济学的两大分野及其主张分析
5.2.2 公共财政的经济学理论渊源:古典经济学
5.3 核心职能的缺失:对公共财政职能的分析
5.3.1 国内外有关财政职能界定的主要观点
5.3.2 关于财政投资职能的一般规范分析
5.3.3 投资在我国经济中的决定性地位分析
5.3.4 借鉴:德国经济崛起时的财政职能定位分析
5.4 无法相机抉择:公共财政的政策障碍效应分析
5.4.1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分析
5.4.2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关键在于运用公共投资手段
5.4.3 总体评价:公共财政理论是缺陷明显的理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一种低效率财政体制:对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效率损失的实证分析
6.1 财政效率及财政效率模型的设计和运用分析
6.1.1 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辨析
6.1.2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全覆盖模型
6.1.3 开放经济条件下衡量我国财政效率的主要指标
6.1.4 简化后的我国财政预算内支出效率全覆盖模型
6.2 三种方案:对我国2008年后积极财政政策效率的分析
6.2.1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
6.2.2 “次贷危机”后我国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6.2.3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三种应对方案的设计思路
6.2.4 实施“方案一”的效率损失测算
6.2.5 实施“方案二”的效率改善状况分析
6.2.6 在“次贷危机”下实施“方案三”的效率损失测算
6.3 对三种方案的比较分析
6.3.1 三种方案带来的总效率变化分析
6.3.2 三种方案下的我国失业率变化分析
6.3.3 三种方案带来的财政收入变化分析
6.4 财政调控优于货币调控:对2009-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分析
6.4.1 2009年我国经济运行分析:财政政策效率尚未充分挖掘
6.4.2 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分析:货币政策被过度使用
6.4.3 “次贷危机”下中美两国的救市政策及效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成因分析
7.1 “量入为出”在我国历史上是主流财政思想
7.1.1 “量入为出”是与“治世”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思想
7.1.2 “量出为入”是与“乱世”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思想
7.1.3 “凯恩斯困局”及其启示
7.2 我国经济发展中频繁出现“过热”问题
7.2.1 经济“过热”与公共财政的内在关系辨析
7.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超高增长速度
7.2.3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性与公共财政理论的阶段性分析
7.3 投资膨胀及投资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7.3.1 预算内投资膨胀长期是我国经济膨胀的主要原因
7.3.2 投资多元化有利于减少预算内财政投资
7.3.3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有利于减少财政预算内投资
7.4 平衡财政收支缺口压力巨大
7.4.1 建国后长期实行平衡预算
7.4.2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赤字急剧扩大
7.4.3 我国财政赤字可能不断扩大,公共财政理论依然会有市场
7.5 从年度平衡预算到周期性平衡预算存在巨大跨越
7.5.1 年度预算平衡明了但不利于反周期
7.5.2 周期性预算平衡具有调控性但比较复杂
7.6 对公共财政理论本身的认识也需逐步深化
7.6.1 我国对公共财政的认识具有明显的表面性
7.6.2 全面认识公共财政的内涵还须结合研究国际经济思潮
7.6.3 我国传统财政思想对认识公共财政理论也具有重大影响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通往我国调控型公共财政之路
8.1 我国调控型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内容分析
8.1.1 我国调控型公共财政的科学内涵
8.1.2 我国财政必须具有调控性
8.1.3 我国财政必须是公共性和调控性的有机结合
8.2 构建调控型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
8.2.1 坚持吸收公共财政体制已有成果的原则
8.2.2 坚持以财政的调控性应对我国经济内外非均衡性的原则
8.2.3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的原则
8.3 构建我国调控型公共财政的若干具体设想
8.3.1 改变财政管理思维,变财政集权为提高财政效率
8.3.2 改变财政投资观点,变削减乃至取消财政投资为财政适度投资
8.3.3 改变预算编制方式,变单一预算为复式预算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799136
【文章页数】:2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研究的重大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体制理论综述
1.2.2 我国的主要财政体制理论综述
1.2.3 我国财政体制中国有经济地位的相关理论综述
1.2.4 当代西方公共财政体制理论综述
1.2.5 微观运行层面的财政理论综述
1.2.6 对国内外财政体制理论的总体评述
1.3 本研究采用的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
1.3.1 本研究的指导思想
1.3.2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1.4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调控型公共财政:市场经济下现代财政体制的必然选择
2.1 公共性及公共财政的内涵分析
2.1.1 对财政公共性的分析
2.1.2 对公共财政基本内涵的分析
2.1.3 公共性与财政、经济的两大矛盾分析
2.2 历史的新视角:财政公共性的成因分析
2.2.1 社会分工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
2.2.2 社会分工必然产生财政的公共性
2.2.3 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依然要保持财政的公共性
2.2.4 财政公共性的生产力视角分析
2.2.5 关于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帕累托效率分析
2.2.6 推进社会分工是永恒的主题,公共财政规模将持续扩大
2.3 关于现代经济非均衡性问题的分析
2.3.1 市场经济初期的经济非均衡性及其后果分析
2.3.2 宏观经济非均衡的激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2.4 市场经济非均衡的必然性:从均衡工具得出的非均衡结论
2.4.1 凯恩斯主义并不能消除市场经济的内在非均衡性
2.4.2 经济动态分析:市场经济的非均衡性有强化的趋势
2.5 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实行调控型公共财政具有必然性
2.5.1 财政公共性的历史地位分析
2.5.2 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体制必须具有调控性
2.5.3 调控型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体制选择的三大约束条件分析
3.1 我国财政体制选择的外部约束条件:小国经济体论
3.1.1 一个误区:我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吗?
3.1.2 我国转轨经济下的IS-LM-BP模型均衡分析
3.1.3 内外均衡的米德冲突及财政政策的作用分析
3.2 我国财政体制选择的效率约束条件:大滞胀论
3.2.1 经济引擎已经出现衰竭征兆:我国实体经济将中长期下行
3.2.2 虚拟经济膨胀的内生化:论我国的中长期结构性通胀
3.2.3 “中国式滞胀”与“欧美式滞胀”的内在区别
3.2.4 大滞胀背景下的财政体制选择:财政政策要能遏制经济下滑
3.2.5 大滞胀背景下的财政体制选择:财政政策要能遏制资产膨胀
3.3 我国财政体制选择的社会公平收入约束条件:分配失衡论
3.3.1 公平分配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3.3.2 我国分配的现状及国内外比较研究
3.3.3 我国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的展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财政体制演变的历史规律分析
4.1 调控性和公共性的冲撞:我国财政体制历史演变的总规律
4.1.1 我国财政体制演变的总体阶段划分
4.1.2 基本脉络:从调控型财政体制走向调控型公共财政体制
4.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4.2.1 我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形成
4.2.2 1953-1967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
4.2.3 1968-1970我国财政体制的再度集中及原因分析
4.2.4 1971-1979年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
4.3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分析
4.3.1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实施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分析
4.3.2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演变及内在规律分析
4.3.3 我国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实施的意义分析
4.4 集权与分权的复合体:分税制及构建公共财政体制
4.4.1 分税制:在财政分权的名义下矫正财政的过度分权
4.4.2 构建公共财政:力图改变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4.5 走向财政集权:两次金融危机及两次财政矫正
4.5.1 东南亚金融危机及1998-2004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
4.5.2 美国“次贷危机”及2008-2010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种消极财政体制: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缺陷分析
5.1 公共财政与纯公共财政的辨析
5.1.1 目前国内外对“公共财政”的界定缺乏学术价值
5.1.2 “纯公共财政”概念的引入
5.1.3 本研究的“公共财政”严格限定于“纯公共财政”
5.1.4 公共财政理论的提出是我国财政理论研究的突破
5.2 经济学的两大分野及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归宿
5.2.1 经济学的两大分野及其主张分析
5.2.2 公共财政的经济学理论渊源:古典经济学
5.3 核心职能的缺失:对公共财政职能的分析
5.3.1 国内外有关财政职能界定的主要观点
5.3.2 关于财政投资职能的一般规范分析
5.3.3 投资在我国经济中的决定性地位分析
5.3.4 借鉴:德国经济崛起时的财政职能定位分析
5.4 无法相机抉择:公共财政的政策障碍效应分析
5.4.1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分析
5.4.2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关键在于运用公共投资手段
5.4.3 总体评价:公共财政理论是缺陷明显的理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一种低效率财政体制:对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效率损失的实证分析
6.1 财政效率及财政效率模型的设计和运用分析
6.1.1 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辨析
6.1.2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全覆盖模型
6.1.3 开放经济条件下衡量我国财政效率的主要指标
6.1.4 简化后的我国财政预算内支出效率全覆盖模型
6.2 三种方案:对我国2008年后积极财政政策效率的分析
6.2.1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
6.2.2 “次贷危机”后我国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6.2.3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三种应对方案的设计思路
6.2.4 实施“方案一”的效率损失测算
6.2.5 实施“方案二”的效率改善状况分析
6.2.6 在“次贷危机”下实施“方案三”的效率损失测算
6.3 对三种方案的比较分析
6.3.1 三种方案带来的总效率变化分析
6.3.2 三种方案下的我国失业率变化分析
6.3.3 三种方案带来的财政收入变化分析
6.4 财政调控优于货币调控:对2009-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分析
6.4.1 2009年我国经济运行分析:财政政策效率尚未充分挖掘
6.4.2 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分析:货币政策被过度使用
6.4.3 “次贷危机”下中美两国的救市政策及效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成因分析
7.1 “量入为出”在我国历史上是主流财政思想
7.1.1 “量入为出”是与“治世”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思想
7.1.2 “量出为入”是与“乱世”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思想
7.1.3 “凯恩斯困局”及其启示
7.2 我国经济发展中频繁出现“过热”问题
7.2.1 经济“过热”与公共财政的内在关系辨析
7.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超高增长速度
7.2.3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性与公共财政理论的阶段性分析
7.3 投资膨胀及投资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7.3.1 预算内投资膨胀长期是我国经济膨胀的主要原因
7.3.2 投资多元化有利于减少预算内财政投资
7.3.3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有利于减少财政预算内投资
7.4 平衡财政收支缺口压力巨大
7.4.1 建国后长期实行平衡预算
7.4.2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赤字急剧扩大
7.4.3 我国财政赤字可能不断扩大,公共财政理论依然会有市场
7.5 从年度平衡预算到周期性平衡预算存在巨大跨越
7.5.1 年度预算平衡明了但不利于反周期
7.5.2 周期性预算平衡具有调控性但比较复杂
7.6 对公共财政理论本身的认识也需逐步深化
7.6.1 我国对公共财政的认识具有明显的表面性
7.6.2 全面认识公共财政的内涵还须结合研究国际经济思潮
7.6.3 我国传统财政思想对认识公共财政理论也具有重大影响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通往我国调控型公共财政之路
8.1 我国调控型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内容分析
8.1.1 我国调控型公共财政的科学内涵
8.1.2 我国财政必须具有调控性
8.1.3 我国财政必须是公共性和调控性的有机结合
8.2 构建调控型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
8.2.1 坚持吸收公共财政体制已有成果的原则
8.2.2 坚持以财政的调控性应对我国经济内外非均衡性的原则
8.2.3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的原则
8.3 构建我国调控型公共财政的若干具体设想
8.3.1 改变财政管理思维,变财政集权为提高财政效率
8.3.2 改变财政投资观点,变削减乃至取消财政投资为财政适度投资
8.3.3 改变预算编制方式,变单一预算为复式预算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799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79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