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0 04:2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及制造业从业人员不断下降,经济发展出现“脱实向虚”的征兆。如何发展实体经济,稳就业,保民生成了我国当前需要破解的现实难题。而数字普惠金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普惠金融使得弱势群体以及中小微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金融服务,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结合发展弥补了普惠金融单位成本相对较高的缺点,并对普惠金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数字普惠金融以普惠金融为基础,数字技术为手段,兼具普惠与数字技术的双重特点,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更高质量的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固定效...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文献
0.2.2 国内文献
0.2.3 文献评述
0.3 研究方法及内容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内容
0.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0.4.1 研究创新
0.4.2 研究不足
1 相关内涵与理论基础
1.1 基本内涵
1.1.1 数字普惠金融
1.1.2 制造业就业
1.2 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理论
1.2.1 金融排斥理论
1.2.2 长尾理论
1.2.3 包容性增长理论
1.3 制造业就业相关理论
1.3.1 马克思就业理论
1.3.2 西方就业理论
2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的直接效应影响研究
2.2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的异质性效应分析
2.2.1 地区异质性分析
2.2.2 结构异质性分析
2.3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
3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3.1.1 模型构建
3.1.2 变量选取
3.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3.4 直接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3.4.1 基准结果分析
3.4.2 稳健性检验
3.4.3 内生性问题处理
3.5 异质性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3.5.1 地区异质性回归结果分析
3.5.2 结构异质性回归结果分析
3.6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政策建议
4.2.1 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力度
4.2.2 实施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4.2.3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20535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文献
0.2.2 国内文献
0.2.3 文献评述
0.3 研究方法及内容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内容
0.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0.4.1 研究创新
0.4.2 研究不足
1 相关内涵与理论基础
1.1 基本内涵
1.1.1 数字普惠金融
1.1.2 制造业就业
1.2 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理论
1.2.1 金融排斥理论
1.2.2 长尾理论
1.2.3 包容性增长理论
1.3 制造业就业相关理论
1.3.1 马克思就业理论
1.3.2 西方就业理论
2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的直接效应影响研究
2.2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的异质性效应分析
2.2.1 地区异质性分析
2.2.2 结构异质性分析
2.3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
3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3.1.1 模型构建
3.1.2 变量选取
3.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3.4 直接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3.4.1 基准结果分析
3.4.2 稳健性检验
3.4.3 内生性问题处理
3.5 异质性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3.5.1 地区异质性回归结果分析
3.5.2 结构异质性回归结果分析
3.6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政策建议
4.2.1 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力度
4.2.2 实施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4.2.3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20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82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