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端发力”优化后发山地省份城镇化布局形态——基于云贵4市州的调研
发布时间:2023-07-25 00:46
云贵两省作为后发山地地区,城镇化空间布局的特点是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扮演重要角色,县城和特色镇受到充分重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镇化形态。同时,存在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不强、支撑城镇化的产业基础薄弱、民族自治州财政统筹能力不足、优势地区发展空间尚未打开等问题。建议强化省会"都市圈+县城和特色镇""两端发力"的城镇化形态,重视特色产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发挥内陆和边境开放带动作用,探索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保持后发地区城镇化的绿色底色。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云贵两省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新进展
(一)行政因素、交通格局是山地地区城镇化空间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1.行政因素是云贵两省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
2.交通因素是云贵两省城镇格局调整的关键因素。
(二)省会都市圈成为引领全省城镇化的动力源
1.支持省会城市加快发展。
2.推进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一体化。
(三)县城和特色镇成为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成为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新形态
1.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城镇化的新动力。
2.依托城边、镇边、园边布局集中安置点。
二、难点与问题
(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不强,中间层级的地州中心城市支撑能力弱
1.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不强,进城农民落户城镇有顾虑。
2.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3.进城农民对落户城镇后原有农村权益保障顾虑重重。
(二)支撑城镇化的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推进缺少长效内生动力
1.产业结构欠优。
2.产业层次较低。
3.一些园区招商或投资出现负增长。
(三)民族自治州体制统筹能力弱,难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地州中心城区
1.规划统筹能力缺失。
2.财政统筹能力弱。
3.行政区划建制调整受制约。
(四)国家级新区等战略平台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显现,省会城市核心引领作用后劲不足
三、后发山地省份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建议
(一)“省会都市圈+县城和特色镇”两端集聚成为城镇化的主形态,应着力实施“两端提升”的针对性政策举措
(二)产业发展成为城镇化的主动力,应着力培育壮大山地特色优势产业
(三)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新变量,应着力发挥开放平台在塑造城镇化形态中的作用
(四)民族自治地区的城市发展体制成为强约束,应着力顺畅民族自治地区规划、财税、建制等行政体制
(五)绿色是后发山地地区城镇化的底色,应着力在严格保护和绿色发展上下功夫
本文编号:3836835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云贵两省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新进展
(一)行政因素、交通格局是山地地区城镇化空间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1.行政因素是云贵两省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
2.交通因素是云贵两省城镇格局调整的关键因素。
(二)省会都市圈成为引领全省城镇化的动力源
1.支持省会城市加快发展。
2.推进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一体化。
(三)县城和特色镇成为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成为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新形态
1.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城镇化的新动力。
2.依托城边、镇边、园边布局集中安置点。
二、难点与问题
(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不强,中间层级的地州中心城市支撑能力弱
1.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不强,进城农民落户城镇有顾虑。
2.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3.进城农民对落户城镇后原有农村权益保障顾虑重重。
(二)支撑城镇化的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推进缺少长效内生动力
1.产业结构欠优。
2.产业层次较低。
3.一些园区招商或投资出现负增长。
(三)民族自治州体制统筹能力弱,难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地州中心城区
1.规划统筹能力缺失。
2.财政统筹能力弱。
3.行政区划建制调整受制约。
(四)国家级新区等战略平台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显现,省会城市核心引领作用后劲不足
三、后发山地省份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建议
(一)“省会都市圈+县城和特色镇”两端集聚成为城镇化的主形态,应着力实施“两端提升”的针对性政策举措
(二)产业发展成为城镇化的主动力,应着力培育壮大山地特色优势产业
(三)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新变量,应着力发挥开放平台在塑造城镇化形态中的作用
(四)民族自治地区的城市发展体制成为强约束,应着力顺畅民族自治地区规划、财税、建制等行政体制
(五)绿色是后发山地地区城镇化的底色,应着力在严格保护和绿色发展上下功夫
本文编号:3836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83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