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20:02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城市应运而生,特别是在工业文明的催化下,城市发展非常迅速,人口都在向城市聚集,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而且各国也在加速进行城市化的建设。城市的向心力作用,在带来人口增加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的压力和矛盾,因为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也随着增加。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之间形成了很深的矛盾,要使我国能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长江中游城市群的26个城市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相关理论,本文将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解。通过对分解后的子承载力系统的计算、综合分析来求得最终的城市综合承载力。为使数据具有连续性,本文在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之后,选取了26市2009-2014年的数据,并应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来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各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值。计算结果表明:(1)29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在研究期间内呈增长趋势; (2)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内,武汉城市圈整体发展水平最好,尤其是武汉的发展水平比其他城市要高很多;(3)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的发展差距很大,亟待改善。在实证分析后,基于分析的结果,本文给出了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经济方面:改变传统地域概念,增强三省联合发展意识、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错位发展、推进区域内外交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资源环境方面:加快推进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工作、加强城市土地整体规划,引导土地利用模式向集约化、加强对大气污染严重产业的治理;社会方面: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完善交通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公共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政府方面: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市场化机制发挥作用、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协调发展 城市综合承载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9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0-15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5-19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技术路径19-21
  • 1.3.1 研究内容19
  • 1.3.2 研究方法19
  • 1.3.3 本文的创新19-20
  • 1.3.4 技术路径20-21
  • 2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及理论21-32
  • 2.1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相关概念21-23
  • 2.1.1 长江中游城市群简介21-22
  • 2.1.2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22-23
  • 2.2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相关理论23-28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23-25
  • 2.2.2 城市经济理论25-28
  • 2.3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本要素28-31
  • 2.3.1 城市社会承载力28-29
  • 2.3.2 城市的经济承载力29-30
  • 2.3.3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30-31
  • 2.4 小结31-32
  • 3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素的现状与问题诊断32-45
  •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的现状与问题诊断32-37
  • 3.1.1 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诊断32-34
  • 3.1.2 土地资源的现状与问题诊断34-35
  • 3.1.3 大气环境的现状与问题研究35-37
  • 3.2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现状与问题诊断37-40
  • 3.2.1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现状37-39
  • 3.2.2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提升存在的问题39-40
  • 3.3 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诊断40-44
  • 3.3.1 基础设施现状与问题诊断40-41
  • 3.3.2 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诊断41-44
  • 3.4 小结44-45
  • 4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分析45-58
  • 4.1 指标体系构建45-46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45
  • 4.1.2 指标体系的选取45-46
  • 4.2 实证分析46-53
  • 4.2.1 动态因子分析实证过程46-51
  • 4.2.2 动态因子分析结果51-53
  • 4.3 实证结果分析53-58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58-64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58-59
  • 5.2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59-63
  • 5.2.1 经济承载力方面59-61
  • 5.2.2 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61
  • 5.2.3 社会承载力方面61-62
  • 5.2.4 政府作用方面62-63
  • 5.3 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63-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录68-79
  • 致谢79-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荣增;范琳琳;;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02期

2 曾鹏;王云琪;张晓君;;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比较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01期

3 卢丽文;张毅;李小帆;李永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4 李伟;杨国才;;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竞争力综合比较与时间演化分析——以“中四角”城市群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期

5 何胜;唐承丽;周国华;;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04期

6 李磊;贾磊;赵晓雪;付桂珍;黄敏;;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在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4期

7 付金存;李豫新;徐匆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辨析与限制性因素发掘[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3期

8 陈继勇;王保双;;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及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9 石忆邵;尹昌应;王贺封;谭文垦;;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10 李斌;;基于IPAT模型的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13期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0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430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3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