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直辖以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07:09
本文关键词:重庆直辖以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城市化发展的保障和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重大挑战。近年来随着专家学者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城市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客观地评价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市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水陆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它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幅员面积为北京、天津、上海3市总面积的2.39倍。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城市化建设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高。然而在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城市化发展忽略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基于此,本文将生态足迹方法引进到重庆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定量评价重庆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情况。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计算了重庆市1997年至2014年的生态足迹,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核算出重庆市历年来的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分析重庆市直辖18年以来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同时,基于1997—2014年重庆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数据拟合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测算出重庆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每年城市化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动态变化。此外,运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化水平与生态足迹变化的关系模型,分析并评价在城市化进程中重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小。最后指出目前重庆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提出减少生态赤字,提高生态安全的措施建议,以期为重庆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经过分析研究得出:(1)1997—2014年重庆市的生态足迹呈现出递增趋势,由1997年人均0.6298hm2增至2014年人均1.3211 hm2,年均增长38.40%。其中,1997—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由0.6298 hm2增加到0.6656 hm2,变化不大,随后大幅增长,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7278hm2,到2014年增加到1.3211hm2,是1997年的2.1倍。其中建筑用地、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足迹变化显著,建筑用地生态足迹的变化主要受电力消耗和建成区面积影响,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的驱动因素以生活资源、能源消耗为主。在生态足迹的构成中,化石燃料用地占了最大比例,平均超过50%,最高达到了65.92%,耕地在生态足迹的构成中也占了较大比例,达到29%。(2)1997—2014年重庆市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总体趋势呈递减的,2001年以前人均生态承载力是逐年减少,由0.5179 hm2降到0.4873 hm2,2007年降到最低点0.4746hm2,而后有所上升。(3)1997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1128 hm2,2002年增至0.2041 hm2,2007年达到0.4202 hm2,到了2014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7124 hm2,年递增率为3.33%。生产性生态足迹的上升幅度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的下降幅度,生态赤字越来越大,表明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已大大超过了本地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地区发展呈相对不可持续状态,且不可持续程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重庆市1997—2014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年减少,从1997年的1.1990 hm2降到2014年的0.2761 hm2,累计减少了76.97%,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上升,促使生产技术进步,从而大大提高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率。(5)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呈现总体上升趋势,1997年综合城市化水平为23.04%,到了2014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4.68%,城市化水平上升了41.63%。城市化水平的四个测度包括经济发展、人口、生活和地域景观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活方式城市化指标上升最为迅速,与1997年相比,上升了82.64%,这表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现状和身体健康状况。1997—2014年重庆市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侧面反映出经济发展与现有的就业格局不协调。重庆市历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综合城市化水平,说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需要升级创新。地域景观城市化与综合城市化水平大致保持了同步增长,表明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和市容地貌建设水平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稳步提高。(6)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重庆市生态足迹与城市化水平的各个测度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重庆市的城市化发展对生态足迹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从侧面反映出重庆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回归系数显示,重庆市生态足迹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表明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增加了人均生态占用土地,生态足迹发生着重要变化。
【关键词】:城市化 生态足迹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22;F299.27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3
- 第1章 研究综述13-21
- 1.1 生态足迹研究进展13-17
- 1.2 城市化研究进展17-19
-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19-21
- 1.3.1 “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背景19
- 1.3.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20
- 1.3.3 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进展20-21
- 第2章 绪论21-25
- 2.1 研究背景21-22
- 2.2 研究意义22
- 2.3 研究目的和内容22-23
- 2.3.1 研究目标22-23
- 2.3.2 研究内容23
- 2.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3
- 2.4 技术路线23-25
- 第3章 基础研究25-33
- 3.1 相关理论借鉴25-30
- 3.1.1 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和方法25-28
- 3.1.2 城市化理论与测算方法28-29
- 3.1.3 城市化水平和生态足迹的关系模型29-30
- 3.2 研究区概况30-33
- 3.2.1 重庆市自然资源状况30-31
- 3.2.2 重庆市社会经济状况31-33
- 第4章 重庆市生态足迹和城市化水平的测算33-45
- 4.1 重庆市生态足迹的测算33-39
-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33-34
- 4.1.2 1997—2014年重庆市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测算34-38
- 4.1.3 重庆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测算38-39
- 4.2 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的测算39-42
- 4.2.1 数据来源及处理39
- 4.2.2 消费项目的划分39
- 4.2.3 1997—2014 年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的测算39-42
- 4.3 城市化与生态足迹关系模型分析42-45
- 第5章 重庆市生态足迹和城市化水平动态变化分析45-53
- 5.1 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45-49
- 5.1.1 生态足迹需求分析45-47
- 5.1.2 生态足迹供给分析47-48
- 5.1.3 生态赤字分析48-49
- 5.2 重庆市万元GDP生态足迹评价分析49
- 5.3 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动态变化分析49-50
- 5.4 回归分析结果50
- 5.5 促进重庆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50-53
- 第6章 结论53-55
- 6.1 结论53-54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54-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1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2 吴志峰;胡永红;李定强;匡耀求;;城市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与模拟[J];资源科学;2006年05期
3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区域生态足迹情景预测——以吉林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7年01期
4 姜倩倩;迟美玲;周燕;闵元媛;宋志伟;;大学校园的生态足迹探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8期
5 曹辉;陈秋华;;福州市旅游生态足迹动态[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6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窦晶鑫;;城市化对区域生态足迹供需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1期
7 刘建兴;王青;孙鹏;顾晓薇;李广军;;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效应的分解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1期
8 谢新源;陈悠;李振山;;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8年01期
9 王军;刘建兴;张素s,
本文编号:819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81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