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经济结构深化调整改革背景下我国税收优惠的相关法律法规探讨

发布时间:2014-09-02 08:31

摘要:我国的税收优惠制度欠缺法律制度应有的形式规范性和实质正当性,应该根据法律的制度逻辑,分别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完善。在对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厘清的基础上,税收优惠法律制度首先应该按照结构均衡的要求从形式上加以完善。完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形势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对立法谱系的完善,按照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在不同位阶的法律制度中合理配置恰当的税收优惠法律规范的内容,形成稳定的金字塔式立法体系;第二,对立法模式的完善,按照比例原则,将目前以实体性规范为主的立法模式转换为以程序性规范为主的立法模式,以实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与宏观调控法内在性质的契合;第三,对表述形式的规范,应该构建税收优惠原则性法律规范、充实税收优惠价执行规范,并完善税收优惠立法语言表述形式。

关键词:税收 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税式支出 法律制度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税收优惠早在秦国时期就作为国家的一种调控手段出现,“商執变法”中规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意思是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这是我国最早的税收优惠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化,我国的税收优惠制度开始大规模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税收优惠制度的研究己经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了,但是以往对于税收优惠制度的研究大多是从税收学、财政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税收优惠作为税法必要的组成部分,对税收优惠制度的研究需要从税法学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税法学研究中两个基本的问题就是税法的正当性与规范性问题,在我国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中正当性和规范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更看重税收优惠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是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使得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有很大的灵活性,削弱作为法律的稳定性。所以,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研究中,应该将在立法中平衡税收优惠制度稳定性和灵活性作为一个研究重点。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国家、地方政府、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权利义务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所以,在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研究中,应该将在立法中平衡税收优惠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另一个研究的重点。考察我国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虽然研究的很多,但重点都是放在税收优惠的范围、税收优惠的方式等问题上,并没有对税收优惠制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平衡,以及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平衡在形式和内容上加以深入研究。
………….


1. 2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在理论意义上对税收优惠的基本理论进行界定。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上对税收优惠的概念进行定义,税收优惠是税法鼓励和照顾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一种特殊规定。总结了税收优惠的法律特征,税收优惠必须由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加以规定、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调控为目标、是一种隐性财政支出行为、是对特定纳税人减免税的税收优惠形式。根据税收优惠的目的将税收优惠分为保障型税收优惠和经济调节型税收优惠;根据税收优惠的形式将税收优惠分为减免税、延期纳税、退税等。明确了税收优惠在促进税收公平、促进税收制度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然后,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实践意义上分析了我国税收优惠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将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在中国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的问题,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形式,体现在结构上的缺陷,立法模式的缺陷,表达方式的缺陷;二是本质的问题,中国税收法律主体之间有明显的利益不平衡,体现在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纳税人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失衡。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税收立法存在已久的“重经济,轻法学”立法的惯性影响,体现在影响税收优惠立法思想的影响,工具主义思潮的影响,政策法律化方法不当和模糊性的宏观调控法律政策和法律的认识。
………….


第二章税收优惠的基本理论


2. 1税收优惠的概念和特点
税收优惠政策是税法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因此,笔者认为,税收优惠,是指税法鼓励和照顾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一种特殊规定。是国家给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税收优惠的总称;是政府通过税收制度,按照预期的目的,减少或降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税收优惠指减税、免税、出口退税和优惠税率。广义来说,税收优惠不仅包括减税、免税、出口退税和优惠税率这几种形式,还应该包括先征后返、税额抵扣、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加速折旧、税项扣除、投资抵免、亏损弥补和其他扣除或减少税收负担鼓励和照顾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规定?。此外,国家为了支持某一个地区工业与企业的发展,和考虑一些需要照顾的纳税人的实际困难,在税法中做出一些特殊规定,如全部或部分应缴税额的减免,或基于收益按照一定比例纳税等,从而减轻税收负担。总之,税收优惠是用来减少一定的税收负担的税收法律规定。不同的领域对税收优惠的定义不同:在经济学中,他们认为税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在法学上,他们认为税收优惠总是出现在不同层次的法律的形式上,将税收优惠纳入法的范畴和法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在行政法中,他们认为,税收优惠是税务行政行为,属于行政奖励行为。
………….


2. 2税收优惠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不同的税收优惠分类。规范税收类型对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来看,税收优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保障型税收优惠(救助型)。这部分税收优惠的类型为实现社会公平、为执行社会公共政策设置,只要是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宗教事业方面作为优先目标,为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最典型的表现是我国针对个人的税收优惠个人所得税制度,如对弱势群体的特定减免税。经济调控型税收优惠(税收激励型)。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税收优惠政策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是以合理的牺牲国家财政收入的形式,促进特定方向的投资行为,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的税收优惠主要分为产业税收优惠和区域性税收优惠两种形式的经济调节,如企业所得税法对于特定的地区、行业的税收减免。减免税。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全部或部分免除纳税的税收形式。税收包括法定减免税、特定减免税和临时减免税。其中,法定减免税是税收法律明确规定的减免税,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如《增值税暂行条例》第15条和《营业税暂行条例》第6条的规定。特定减免税对比于法定减免税更为灵活,根据经济发展形式或其他特定的需求,对于特殊情况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减免税的标准通常由行政机关根据授权范围规定。短期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情况由临时减税规定,纳税人申请税务机关批准的减免税方案的实施,法律作出原则性的规定,经有关部门决策和执行具体的决定。
………….


第三章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 13
3.1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现状 .........13
3. 2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4
3.2. 1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形式问题......... 14
3. 2. 2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实质问题......... 19
第四章完善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建议......... 24
4.1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形式优化......... 24
4. 2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利益平衡......... 28
4.2.1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平衡.........29

4. 2. 2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31
4. 2. 3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平衡......... 31


第四章完善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建议


4.1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形式优化
社会存在有一种强烈的共识和统一的思想时,程序的重要性是不明显的,因为价值是可以自证其名的。当价值状态不再存在的时候,价值的形式就变的重要起来。依据上诉原理,税收优惠立法模式之所以要从实体性模式转为程序性模式,其实质通过正当程序以保护人们的合法权利,规定政府必须经过的步骤、应采取的模式,流程等。首先,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对立法权的规定欠缺合理性,因而越权制定税收优惠法律的现象严重较为普遍。虽然在《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规定:“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由此可知,税收优惠立法权在中央,这有利于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但是,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特点量身制定适应地方特色的税收优惠政策,为追逐经济利益就容易越权立法。这种中央和地方混乱的立法状态应该尽快得到清理,税收优惠的立法权必须有法可依,必须有序。
………….


结论


我国的税收优惠制度欠缺法律制度应有的形式规范性和实质正当性,应该根据法律的制度逻辑,分别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完善。在对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厘清的基础上,税收优惠法律制度首先应该按照结构均衡的要求从形式上加以完善。完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形势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对立法谱系的完善,按照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在不同位阶的法律制度中合理配置恰当的税收优惠法律规范的内容,形成稳定的金字塔式立法体系;第二,对立法模式的完善,按照比例原则,将目前以实体性规范为主的立法模式转换为以程序性规范为主的立法模式,以实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与宏观调控法内在性质的契合;第三,对表述形式的规范,应该构建税收优惠原则性法律规范、充实税收优惠价执行规范,并完善税收优惠立法语言表述形式。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8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4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