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区域主义 区域一体化 区域治理 长株潭城市群
【摘要】: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时期,我国城市群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区域治理成为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关键。新区域主义作为当代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理论,对区域一体化治理体系建立极具指导意义。受到行政区经济的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治理的力度和模式表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匹配性,因此系统的研究长株潭一体化治理对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通过对相关基础理论的梳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实践案例,在对其一体化治理阶段划分和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株潭一体化治理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其一体化发育程度进行定量测算;通过对不同的治理主体和治理空间在区域一体化中的治理机制分析,凝炼了其具有的新区域主义特征;最后借鉴国内外具有新区域主义特征的一体化区域治理经验,提出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治理导向。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第一,新区域主义、区域一体化和区域治理之间存在着辩证逻辑关系,区域治理是区域发展关系协调的手段,新区域主义为区域治理实施提供理论框架,最终以实现区域一体化为目的;第二,根据一体化治理的阶段特征,长株潭一体化治理可划分为一体化计划期(1949年-1978年)、一体化转型期(1979年-2007年)和一体化战略期(2007年至今)三个阶段;第三,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2003-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整体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特别是2008年之后区域一体化提升速度加快,在影响一体化水平的三大因素中制度一体化提升最为明显;第四,不同的治理主体和治理空间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产生着差异化的作用机制,具有新区域主义的特征,这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新区域主义,而不同的治理空间所形成的制度空间则是一种治理尺度的重组;第五,新区域主义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在未来一体化发展中应当明确综合目标、示范共建、多元主体、多规合一、机制建设等五大一体化治理导向。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 区域一体化 区域治理 长株潭城市群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F299.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2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4-22
- 1.2.1 国外研究动态14-17
- 1.2.2 国内研究动态17-21
- 1.2.3 总结评价21-22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22-25
- 1.3.1 研究内容22-23
- 1.3.2 研究方法23
- 1.3.3 研究框架23-25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25-32
- 2.1 城市群基础理论25-26
- 2.2 新区域主义基础理论26-27
- 2.2.1 新区域主义内涵26
- 2.2.2 新区域主义特征26-27
- 2.3 区域一体化基础理论27-28
- 2.4 区域治理基础理论28-31
- 2.4.1 区域治理内涵28-29
- 2.4.2 区域治理目标29-30
- 2.4.3 区域治理结构30-31
- 2.5 新区域主义、区域一体化、区域治理三者关系31-32
- 第三章 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的历史与现状32-50
- 3.1 长株潭城市群基本概况32-33
- 3.2 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的历史进程33-36
- 3.2.1 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的阶段划分33-35
- 3.2.2 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的演变特征35-36
- 3.3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36-40
- 3.3.1 空间布局现状36-38
- 3.3.2 要素流动现状38-39
- 3.3.3 体制机制现状39-40
- 3.4 长株潭一体化发育程度评价40-50
- 3.4.1 评价指标体系40-43
- 3.4.2 数据来源与权重确定43-46
- 3.4.3 评价结果分析46-50
- 第四章 长株潭一体化治理中的新区域主义特征50-60
- 4.1 不同治理主体的研究50-55
- 4.1.1 政府治理机制50-52
- 4.1.2 市场治理机制52
- 4.1.3 社会治理机制52-54
- 4.1.4 长株潭城市群治理主体的新区域主义特征54-55
- 4.2 不同治理空间的研究55-60
- 4.2.1 五大示范区55-56
- 4.2.2 长株潭“绿心”地区56-58
- 4.2.3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58
- 4.2.4 长株潭城市群治理空间的新区域主义特征58-60
- 第五章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一体化区域治理经验借鉴60-68
- 5.1 德国莱茵·鲁尔地区多中心治理60-61
- 5.1.1 莱茵·鲁尔地区基本概况60
- 5.1.2 多元复合的多中心区域治理60-61
- 5.2 荷兰兰斯塔德“绿心”治理61-64
- 5.2.1 兰斯塔德“绿心”基本概况61-62
- 5.2.2 兰斯塔德“绿心”变迁历史62-63
- 5.2.3 兰斯塔德地区“绿心”治理策略63-64
- 5.3 珠江三角洲一体化治理64-66
- 5.3.1 珠江三角洲基本概况64-65
- 5.3.2 珠江三角洲一体化治理策略65-66
- 5.4 经验借鉴66-68
- 5.4.1 强调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开发66
- 5.4.2 构架区域的多重目标体系66-67
- 5.4.3 坚持政府对区域的整体引导67
- 5.4.4 强化非正式区域治理途径67
- 5.4.5 倡导多角色共同参与决策67-68
- 第六章 “新区域主义”下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治理导向68-73
- 6.1 治理目标的一体化68
- 6.2 治理主体的一体化68-69
- 6.3 示范共建的一体化69-70
- 6.4 空间规划的一体化70-71
- 6.5 机制建设的一体化71-73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73-76
- 7.1 结论73-74
- 7.2 创新点与不足74
- 7.3 展望74-76
- 参考文献76-82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82-83
- 致谢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政;;新区域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11年02期
2 郭延军;王春梅;;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东亚安全共同体建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06期
3 叶林;;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一个综述[J];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03期
4 郑先武;;新区域主义理论:渊源、发展与综合化趋势[J];欧洲研究;2006年01期
5 全永波;;基于新区域主义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04期
6 曹海军;霍伟桦;;城市治理理论的范式转换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07期
7 张紧跟;;新区域主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新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义明;;新区域主义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9年00期
9 张义明;;试析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新区域主义特征[J];东南亚纵横;2009年01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钱伊玲;;新区域主义与风景区域规划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C];2012年
2 罗小龙;陈雯;;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管治尺度构建——以南京都市圈建设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林小如;陶德凯;;鄂东沿江城镇带空间组织检讨与优化对策研究——基于新区域主义理论视角[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4 邓昌坤;;新区域主义视野下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构建[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强;新区域主义:中巴经贸合作可做典范[N];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
2 李锐 张秀娥 孙明远;新区域主义理论[N];国际商报;2010年
3 杨青;“新区域主义”[N];学习时报;2004年
4 李锐 张秀娥 张惠敏;小国对大国做出单方面让步[N];国际商报;2013年
5 郑毅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中国城市化的第二条道路[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俞顺洪;“新区域主义”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张超;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及其在东亚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子芸;京津冀地方政府间行政协议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2 吴平;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长株潭一体化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孙毓蔓;新区域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启示[D];中南大学;2013年
4 陈一鸣;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经济区发展能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5 王佳丽;当代中国市县关系的变革[D];浙江大学;2014年
6 龚雪;我国都市区政府间关系探讨[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76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876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