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钢框架-装配式混凝土抗侧力墙板结构受力性能

发布时间:2018-01-09 21:49

  本文关键词:钢框架-装配式混凝土抗侧力墙板结构受力性能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钢框架 混凝土抗侧力墙板 装配式结构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摘要】:为研究钢框架-装配式混凝土抗侧力墙板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对4榀钢框架-预制混凝土抗侧力墙板结构足尺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测试连接构造的可靠性,研究结构的破坏机理、滞回性能、延性及变形和耗能性能等.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试验模型进行分析,并在验证有限元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研究抗侧力墙板与钢梁连接界面的受力性能和传力机理,考察各类连接件承担剪力和弯矩的分布情况以及分配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为一种典型的双重抗侧力体系,加载过程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性,抗侧力墙板先于钢框架破坏,为结构体系的第1道防线;型钢混凝土墙板与钢梁连接界面上的剪力由型钢与抗剪栓钉共同承担,对于钢筋混凝土墙板,剪力作用主要由抗剪栓钉承担;连接界面上的弯矩作用主要通过型钢(或锚筋)承担拉、压力和混凝土承压来平衡.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teel frame-assembled concrete side wall panel assembly structure system. Four full-scale specimens of steel frame-precast concrete lateral force wall slab structure were tested under low cycle repeated load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and hysteret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Ductility, deform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etc.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est model,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verifie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orce transfer mechanism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anti-lateral force wall plate and the steel beam are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hear force and bending moment a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system is a typical double lateral force resistant system, and the loading process shows two phases. The anti-lateral force wall plate is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because it is prior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teel frame. The shear force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 slab and the steel beam is shared by the section steel and the shear bolt nail, and for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 board, the shear force action is mainly borne by the shear bolt. The bending moment at the interface is mainly balanced by the tension of the section steel (or anchor bar), the pressure and the bearing pressure of the concrete.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02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5M5808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0828161008;310828161011)
【分类号】:TU398.9
【正文快照】: 引用本文:吴函恒,周天华,吕晶.钢框架-装配式混凝土抗侧力墙板结构受力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1):118-125.DOI:10.3969/j.issn.1001-0505.2016.01.020.钢框架与内填式混凝土墙组成的双重抗侧力体系能充分结合二者的优点,具有抗侧刚度大、延性好、多道抗震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熊俊;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焊接节点损伤性能和计算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睿奇;王元清;肖建春;张天申;;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加固设计方法对比[J];建筑科学;2014年07期

2 陈雨;;具有不同焊接孔的梁柱焊接节点非线性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萌;强烈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的损伤退化行为[D];清华大学;2013年

2 吴函恒;钢框架—预制混凝土抗侧力墙装配式结构体系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永久;杨文;王元清;;梁柱刚接节点负载下加固的有限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2 赵岩,林家浩,唐光武;复杂结构局部非线性地震反应精细时程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夏坚;;刚性钢框架焊接梁柱连接的损伤累积破坏机理[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6期

4 周炳章;日本阪神地震的震害及教训[J];工程抗震;1996年01期

5 陈绍蕃;T形截面压杆的腹板局部屈曲[J];钢结构;2001年02期

6 张洪由,李怀英;1994年1月17日美国加州北岭地震概况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05期

7 陈宏,李兆凡,石永久,王元清;钢框架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的研究[J];工业建筑;2002年06期

8 吴楠;;北岭地震和贩神地震后美日坚钢框架节点设计的改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6期

9 黄炳生;日本神户地震中建筑钢结构的震害及启示[J];建筑结构;2000年09期

10 李志山;容柏生;;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影响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年12期

2 徐华荣;;关于装配式混凝土X榻臃煳侍獾膱艹湟饧鸞J];人民长江;1959年01期

3 黄建国;刘凤锦;;装配式混凝土搅拌机组[J];建筑技术;1982年09期

4 李晓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在国外的发展与应用[J];住宅产业;2011年06期

5 崔庆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及施工注意事项[J];科技信息;2013年08期

6 魏璇;;蒲圻水利枢纽装配式混凝土坝的施工[J];人民长江;1959年11期

7 蒋勤俭;;高层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技术经济性分析[J];住宅产业;2013年Z1期

8 ;小型装配式混凝土搅拌联动线[J];建筑技术通讯(施工技术);1976年03期

9 ;装配式混凝土空心大板住宅的结构处理[J];建筑结构;1976年05期

10 马家骏;;装配式混凝土空心砌块商品农房[J];建材工业信息;1985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时宜;建筑产业化迈入标准化新阶段[N];中国建设报;2014年

2 王晓锋;试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行业发展症结[N];中国建材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程昊;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2 江永涛;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墙抗震性能试验及正截止面受弯承载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郑云汉;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及计算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寅志强;装配式混凝土复合外墙板力学性能研究[D];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2013年

5 杨卉;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

6 姜旺;保障性住房中推广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可行性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3年

7 许铭;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8 何一凡;装配整体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2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402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b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