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冻黏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单剪力学特性试验

发布时间:2018-01-12 08:08

  本文关键词:冻黏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单剪力学特性试验 出处:《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力学特性 冻土 剪应力 接触界面层 单调剪切 峰值剪应力


【摘要】:为了解在荷载作用下,接触界面层发生的力学响应区别于冻土和结构材料本身力学特性,使用新研制的冻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力学试验仪,比较系统地研究人工冻黏土与粗糙钢板接触界面层单调剪切力学特性。分别从宏观和细观2个角度出发,分析冻土界面层的基本力学特性和受力变形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法向荷载增大,接触界面的峰值剪应力、稳定剪应力、初始剪切劲度也增大,接触界面的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呈线性关系,可用摩尔-库仑准则来描述;冻土颗粒的剪切位移随冻土深度增大而减小,同一冻土深度内,剪切位移随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不同粗糙度的结构接触界面层变形特性基本相似,试验条件范围内接触界面层厚度为0.5~3.5 mm;界面层变形可分为冻土与结构接触界面上滑移变形和受结构约束的冻土剪切变形两部分;结构面粗糙度、冻土温度和法向应力等因素对接触界面层的力学特性具有显著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under load,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 contact interface layer between frozen soil and structure materi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mechanical testing instrument layer of frozen soil and structure interface using a newly develope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clay and rough steel contact monotonic sh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terface layer of artificial frozen respectively. Starting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2 a point of view,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ress analysis of bas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rozen soil in the boundary lay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normal load increased, the peak contact interface shear stress, steady shear stress, initial shear stiffness increases, the shear strength and normal stress is linear contact interface, available Moore Coulomb criterion to describe the shear displacement of soil particles; with the depth of frozen soil decreases, the depth of the same soil, shear displacement with the normal stress increases, the structure of contact interface layer with different roughness change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contact interface layer thickness is 0.5~3.5 mm; the interface layer can be divided into shear deformation of frozen soil and frozen soil structure interface slip deformation and structure constrained deformation of two parts; the structure of surface roughness, soil temperature and normal stress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ntact interface layer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51) 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建设项目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_0540)
【分类号】:TU445
【正文快照】: 孙厚超,杨平,王国良.冻黏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单剪力学特性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9):57-62.Sun Houchao,Yang Ping,Wang Guoliang.Monotonic shear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interface layersbetween frozen soil and structure[J].Transa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国庆;夏红春;赵光思;;深部土-结构接触面与界面层力学特性的直接剪切试验[J];煤炭学报;2008年10期

2 胡黎明,濮家骝;土与结构物接触面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3 张嘎,张建民;大型土与结构接触面循环加载剪切仪的研制及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4 张建民;侯文峻;张嘎;冯大阔;;大型三维土与结构接触面试验机的研制与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5 殷宗泽,朱泓,许国华;土与结构材料接触面的变形及其数学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03期

6 赵联桢;杨平;王海波;;大型多功能冻土 结构接触面循环直剪系统研制及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7 孙厚超;杨平;王国良;;冻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J];岩土力学;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忠;王汝恒;张桂富;郭文;贾彬;;土与结构接触面的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2 李雪峰;王建国;;土钉桩抗拔承载性能试验与仿真分析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马乾;陈政;;钻孔压灌混凝土单桩沉降的数值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4 姜陈钊;;管桩竖向承载性状数值分析研究[J];安徽建筑;2012年02期

5 朱合华,刘庭金,郑国平,孙凯;预应力锚索围护桩支护方案可行性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6 周常春,邓安福,张明义,干腾君,潘晋;水平荷载下群桩前后土抗力分布的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7 袁灯平,黄宏伟,马金荣;软土地基桩侧负摩阻力三维非线性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8 杨林德;刘齐建;;土-结构物接触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9 孟海;陈隽;李杰;唐光武;郑罡;;地下管线-土非一致激励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10 郭海柱;张庆贺;;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的对比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黎明;濮家骝;;土与结构物接触面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2 金宝宏;马彩霞;简政;;桩-土三维等厚度接触单元模型及其工作性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3 汤飞;杨广庆;李广信;;土工格栅拉拔与直剪试验研究[A];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沈慧萍;束一鸣;;土与构件(织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A];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大坝应力变形分析[A];水布垭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C];2010年

6 卢华喜;;三维桩土动力接触模型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7 杨更社;奚家米;;煤矿立井冻结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分析[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8 殷宗泽;;高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9 赵锡宏;刘国楠;;基坑开挖与地下工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应宏伟;;软土深基坑中工程桩的效应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甄晓霞;大跨径钢桥桥面铺装体系力学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兵;桩侧摩阻力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姚锦宝;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及隔振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董彦莉;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的特性研究及加筋垫层的承载力计算[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武成浩;基于桩土共同作用理论的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章荣军;土体开挖引起的邻近受荷桩基附加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辉;超高层建筑桩基础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8 赵岗飞;网格状带齿加筋体强度、筋—土界面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徐望国;加筋强风化软岩粗粒土路堤填料工程性质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韩超;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通阳;基于ABAQUS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三维应力应变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柳东委;土工格栅在六潜高速公路中处理桥头跳车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齐平;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及沉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谢守鹏;斜顶桩板桩承台驳岸结构数值模拟[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龙树娟;三亚红沙海岸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李建华;降雨条件下膨胀土与土钉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涛;软土深基坑隔断墙保护邻近建筑物的效果和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赵三青;粘土固化注浆胶结复合体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9 宋海;小间距加筋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美思;斜向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力学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国庆;夏红春;赵光思;;深部土-结构接触面与界面层力学特性的直接剪切试验[J];煤炭学报;2008年10期

2 侯杰;钱稼茹;张微敬;赵作周;潘鹏;;基于图像处理的二维位移测量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卢廷浩,鲍伏波;接触面薄层单元耦合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2000年02期

4 俞培基,,秦蔚琴;在共振柱仪上研究接触面的动力变形特性[J];水利学报;1995年01期

5 高俊合,于海学,赵维炳;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特性的大型单剪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6 杜时贵,葛军荣;岩石节理粗糙度系数JRC测量新方法[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7 张建民;砂土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剪胀规律[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8 胡黎明,濮家骝;土与结构物接触面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9 张嘎,张建民;大型土与结构接触面循环加载剪切仪的研制及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10 张嘎,张建民;循环荷载作用下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伟,J.A.Mandel;纤维间距对界面层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1989年03期

2 王耀俊;铝合金粘接件界面层超声检测的进展[J];应用声学;1991年06期

3 龙振宇,汪海云;界面层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力场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4 张慧玲;何斌;安逸;尹晓春;;考察多层圆筒界面层对周向导波传播的影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5 于翘;碳-碳复合材料的界面层[J];宇航材料工艺;1992年02期

6 庞宝琳;焦健;王宇;邱海鹏;李秀倩;陈明伟;邹豪;高淑雅;;不同界面层体系对SiC_f/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航空制造技术;2014年06期

7 徐慧;张万里;徐业峻;孙琨;;计及界面层的单向纤维复合材料力学特性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8 王人杰;界面层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横向弹性常数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11期

9 杨卫,王惠军;界面层断裂理论[J];机械强度;1995年03期

10 卓金玉;绝缘共混体系的实验研究及界面层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胡更开;;微极界面层对复合材料面内模量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廉国选;李明轩;;粘滞固体滑移界面层的超声测量[A];中国声学学会2003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3]论文集[C];2003年

3 焦健;邱海鹏;王宇;李秀倩;邹豪;;不同界面层体系对SiC_f/SiC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陶瓷基、C/C 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岳彦美;徐凯宇;;界面层对多铁性圆柱涂层纤维复合材料磁电效应的影响[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邹振祝;王旭跃;冯文杰;李春雨;;界面层理论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8年

6 郝刚领;韩福生;吴杰;王清周;;利用界面层提高多孔铝阻尼能力的一种新方法[A];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郜海莲;于文静;霍川;祝贺;李鑫晶;刘金峰;;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中界面对单元承载力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白亦真;金曾孙;王春蕾;姜志刚;吕宪义;邹广田;;金刚石厚膜界面层结构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火明;刚柔性路面界面层强度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2 赵琰;低温固体间接触界面层热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3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413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2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