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水压循环次数对混凝土损伤影响
本文选题:孔隙水循环次数 切入点:常三轴受压 出处:《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历经不同孔隙水压循环次数(0,10,50和200次)后,进行了中低应变速率(10-4/s)下混凝土常三轴受压损伤特性试验研究,分析其峰值应力、应变和弹性模量等基本力学参数随孔隙水循环次数变化的关系。同时依据受压切线模量的退化定义了损伤变量,得到应力水平比-损伤曲线,对混凝土损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历经不同孔隙水循环后,混凝土常三轴受压峰值应力和应变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指函数增加的趋势;弹性模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幂函数减小趋势并逐渐趋于平缓。2历经不同孔隙水循环次数后,混凝土的损伤发展速度整体上均大于0次循环,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损伤速度逐渐降低。3通过应力水平比-损伤曲线,将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分为3阶段:损伤起始阶段、损伤发展阶段和损伤失稳阶段,同时依据所求损伤变量数据,拟合构建了损伤随应力水平比的演化方程。4依据损伤3个发展阶段定义了损伤界点,分析了损伤界点和损伤3阶段的应力水平区间长度随不同循环孔隙水压次数的变化。分析表明,随孔隙水压循环次数的增加,损伤界点对应的应力水平先增后减。
[Abstract]:After different pore water pressure cycles (50 and 200 times),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rete under constant triaxial compression at low and low strain rates (10-4 / s) were studied and its peak stress wa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mechanical parameters such as strain and elastic modulus and the number of cycles of pore water is discussed. The damage variable i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degradation of compressive tangent modulus, and the stress level ratio to damage curve is obtained.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rete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stress and strain of concrete under constant triaxial compression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ic time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stress and strain of concrete under constant triaxial compression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ic times after different pore water cycles.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e times and tends to be flat. 2. After different pore water cycles, the damage development speed of concrete is all larger than 0 cycles as a whole. The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concret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damage initiation stage, damage development stage and damage instability stage through stress level ratio damage curv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damage variables, the evolution equation of damage to stress level ratio is constructed. 4. The damage boundary points are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tages of damage development. The variation of stress level interval length of damage boundary point and damage three stage with different cyclic pore water pressure times is analyz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tress level corresponding to damage boundary point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water pressure cycle times.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9092) 三峡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14CX022);三峡大学培优基金资助项目(2016PY026) 2014年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探索基金项目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允忠,汪稔;基坑开挖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2年06期
2 屈俊童,周健,李进军;爆炸密实饱和粉细砂地基中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J];工程爆破;2004年03期
3 袁茂林;;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力性状理论的研究[J];福建建材;2007年01期
4 袁茂林;;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力性状理论的研究[J];福建建材;2007年02期
5 刘荣;;城市固体废弃物中孔隙水压力的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08年11期
6 曹权;施建勇;雷国辉;艾英钵;陈鸿;;基于孔压静力触探试验估算桩周土孔隙水压力[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李广信;;静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兼与陈愈炯先生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8 毛昶熙;段祥宝;;关于“静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9 朱博鸿;;地震荷载下孔隙水压力的预估[J];建筑结构;1980年06期
10 徐志英;地震期孔隙水压力变化估算方法[J];水利学报;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建民;谢定义;刘家沛;;饱和砂层震动孔隙水压力二维扩散解析理论的研究[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2 孙保卫;魏海燕;;建筑场地孔隙水压力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祝介旺;李新年;王思强;杨志法;;黄河冲洪积土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规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4 吴京平;王淑云;;粘土中孔隙水压力-圆锥触探试验结果的解释及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5 薛里;张志毅;杨年华;孟海利;任亮平;;爆炸动力固结法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变化规律[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6 高玉峰;张健;沈扬;;不同频率波浪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孔隙水压力特性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定;徐金明;刘丽波;朱春伟;;强夯作用下软土中的孔隙水压力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8 王育兴;孙钧;;打桩施工对周围土性及孔隙水压力的影响[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杨;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孔隙水压力及体变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赵秀绍;CFG桩施工引起工程环境问题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3 周青春;温度、孔隙水和应力作用下砂岩的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4 解家毕;带桩多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其在纠偏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良;饱和软土地基中大直径单桩基础的累积水平位移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2 万良勇;不同类型孔隙水压力的动力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3 洪帅;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雷俊;卸荷作用下软土回弹变形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艳华;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振动孔隙水压力的能量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杨兵;软基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分析[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2年
7 孙田磊;10000kN·m高能级强夯置换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及深层土体位移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刘文秀;升温—降温过程中饱和粉质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赵晓龙;温度和围压耦合作用下饱和红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10 苏钟琴;非等温条件下饱和粉质粘土热固结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15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61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