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不同龄期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1 22:35

  本文选题:混凝土 + 峰值应力 ; 参考:《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年12期


【摘要】:对不同龄期(28,112,183,345,810,1 248,1 550d)的混凝土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10~(-5),5×10~(-5),10~(-4),5×10~(-4),10~(-3),5×10~(-3),10~(-2)/s)下的单轴压缩试验,试件尺寸为Φ150 mm×300 mm,研究了龄期和加载速率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1在同一龄期下,混凝土的峰值应力随着应变速率增长而增大;在同一应变速率下,混凝土的峰值应力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800d后峰值应力趋于稳定;2在同一应变速率下,混凝土的吸能能力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加,表现出了峰值应力与龄期之间相似的规律。
[Abstract]: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of concrete of different ages (2811218334581010 1 24810d) with different strain rate (1010mm) -550d were carried out. The effect of age and loading rat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was studied by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10112184581010 (1010mm 脳 300mm). The effect of age and loading rat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is 150 mm 脳 300 mm in diameter and the effect of age and loading rat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on test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age (2811218334581010) and the size of the specimen is 桅 150mm 脳 300m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stress of concre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ain rate at the same age, and increases at the same strain rate at the same strain rate. The peak stress of concre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After 800 days, the peak stress tends to stabilize. At the same strain rate, the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of concre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showing a similar law between peak stress and age.
【作者单位】: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9092) 三峡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2014010);三峡大学自主探索基金项目;三峡大学培优基金项目(2015PY018)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明和;傅桂龙;余亚平;刘渭贤;周建华;;等应变速率拉伸测m值的方法[J];金属成形工艺;1996年03期

2 于二钧;;冲压用冷轧薄板应变速率强化指数的研究和应用[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1990年04期

3 钟曼英,,徐坚;应变速率与40Cr钢氢脆特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4 张淑佳,任朝晖,梅国晖,卢炎麟;高温断裂韧性的温度和应变速率效应[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钟曼英,蔡敏;介质及应变速率对10钢的氢脆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曲福进,刘岩,赵国藩,黄承逵;应变速率对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动态性能的影响[J];施工技术;1997年05期

7 赵德文;王根矶;刘相华;王国栋;;扁带拉拔挤压柱坐标应变速率矢量内积[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张含卓;江中浩;连建设;;应变速率对电沉积纳米晶铜拉伸性能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谈志高;;应变速率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J];工程兵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10 权国政;王熠昕;张艳伟;王凤彪;高林;;温度及应变速率对7075铝合金临界损伤因子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秦;钱七虎;;防护结构设计中应变速率效应问题[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2 王开林;杨圣奇;苏承东;;冻结状态多级应变速率下凝灰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6年

3 吴青松;刘瑞堂;欧阳页先;王桂芳;;温度和应变速率对低合金钢屈服强度的影响[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梁晓波;张艺;张建伟;李世琼;程云君;;铸态Ti-22Al-25Nb合金热变形机理研究[A];动力与能源用高温结构材料——第十一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彭刚;;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双向受压的应力-应变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张磊;陈才;;搭接钎焊点剪切中的厚度影响与界面损伤[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蒋大鸣;;温度与应变速率对Al-6Mg合金断裂行为的影响[A];全国第十三届轻合金加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伟;单桂芳;杨鸣波;谢邦互;;尼龙6屈服形变行为的温度、应变速率和湿度依赖性[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9 王乾峰;彭刚;周洪涛;;受冻环境下饱水混凝土的动态受压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明家;龙珊珊;王子兮;;Cr-Zr-Cu合金热变形力学行为及热加工图[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全荣;冷锻造钢的应变速率对变形阻抗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2 Patrick Larour Annette Baumer 蒋波 译;汽车薄板钢应变速率敏感性影响有新论[N];中国冶金报;2013年

3 刘友存 摘译;汽车用钢材料分析方法新进展[N];中国冶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鑫;TC11钛合金的热态变形行为及其锻造工艺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丽君;应变速率对强塑性变形晶粒细化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浩;Mg-4Y-3Nd-0.5Zr合金组织及高温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邱亮;一种Cr-Mn-N奥氏体钢在冷、热变形条件下的行为[D];燕山大学;2006年

4 马宁宁;应变速率对挤压变形Mg-Zn-Nd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5 关国辉;TC11钛合金热变形特性及成形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赵n

本文编号:1784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784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d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