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公共设计与人文化的研究
[Abstract]:Modern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and human culture are complementary, modern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and people's way of life, habits are inseparable, and people's social activities are linked. The emergence of public facilities led to the expansion of street lamps and telephone booth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se products was inseparabl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t that time. For example, the emergence of the study of human body in the use of something should be the size, size, and the emergence of ergonomics, space usage, psych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for the design of public facilities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nteractive design; the information age of the formal emergence of "interactive design" disciplines, to promote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Fundamental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ization have changed people's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The digitization of part of public facilities has taken shape. Some public facilities have joined in the desig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modes in office space have diversified. Now,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knot of cars has been formed. The compos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numbering of bicycles and electric bicycles, the need for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cal components and assembly, and the national and local standards for issuance should also be understood. Firstly, it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the formation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the support of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the emergence of new materials, the change of human behavior, the determinants of public facilities themselves. Secondly, it studies the human mind through market research. In the end, a new type of intelligent balancing vehicle is design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topic is summarized and prospected, hoping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facilities.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朱伟;刘克会;;关于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抢险补偿的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2009年02期
2 张东初,裴旭明;从工业设计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J];城市问题;2003年03期
3 夏季芳;;从公厕看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文关怀[J];工程与建设;2006年04期
4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知识[J];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04期
5 赵红;李静;;浅析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文化传承[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6 陈立新;;从城市公共设施的现状谈设计计划[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7 瓮淼;;浅析城市公共设施的地域性设计[J];美术大观;2009年07期
8 谢如红;;关于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形象的几点思考[J];美术大观;2009年12期
9 杨俊宴;史宜;邓达荣;;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的空间适宜性评价研究——南京滨江新城的探索[J];规划师;2010年04期
10 黄诗鸿;;参与和交流——绿色设计中人性化因素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应用的探讨[J];生态经济;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庆东;;需求多样背景下城市公共设施构建的思考——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总体规划)[C];2012年
2 郭素君;;城市公共设施发展趋势及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深圳市光明新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卉;;为城绘色——城市公共设施的色彩探究[A];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4 黄文论;;城市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管理初探[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徐会夫;柴刚军;项冉;;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技术难点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伟;吴志强;;基于Voronoi模型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济南市区小学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宜夏;赵福生;张烈;;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公共设施方案意向[A];2007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风景园林新亮点——北京奥运公园有关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李晓晖;;城市邻避性公共设施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海洲;新区严厉打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违法行为[N];铜川日报;2007年
2 徐佳;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安全[N];人民公安报;2007年
3 吴俊;城市公共设施还有多少“夺命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组稿 李建华;如何保护好城市公共设施[N];长江日报;2010年
5 匡海波;加强城市公共设施检修维护[N];人民政协报;2014年
6 记者 马骁;突出为民便民理念完善城市公共设施 为广大市民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N];陇东报;2014年
7 余丰慧;城市公共设施能市场化吗[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8 曹元场;严厉打击破坏行为 维护城市公共设施[N];开封日报;2008年
9 美宙;梅州:抓好公共设施安全迎接奥运[N];广东建设报;2008年
10 记者 胡锐;加强公共设施保护管理坚决制止违法行为[N];开封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卓芽;福州城市公共设施分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许红;基于数字化的公共设施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3 谢伟;城市公共设施的个性设计与协调性发展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4 季宏爱;现代城市公共设计与人文化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5 陈堂启;城市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文化发掘和设计[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辉;城市公共设施—信息系统设计[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7 姜小平;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市场化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辉;城市公共设施的形态语意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9 韩e鹲,
本文编号:2234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23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