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工艺单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风险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5 12:14
常规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水处理工艺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的深度处理中,其工艺单元微生物群落构成复杂,当净水厂发生运行事故或微生物冲击负荷增大时出厂水的生物风险增加。当前缺少对该净水工艺单元中细菌、真菌和病毒类群结构的全面分析,对水处理过程中常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比对分析方法、风险微生物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及病毒类群结构的分析方法研究较少,对风险微生物爆发时应急消毒方法和主要生物代谢产物预测方法的相关研究不能满足出厂水生物安全保障的需求。对此,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研究采用生物多样性测序的方法对全年各工艺单元出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共获得43个门、832个属细菌和6个门、227个属真菌的生物信息,并依此研究水处理过程中各单元出水细菌和真菌群落的时空变化、水质参数对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净水工艺单元较季节性因素对水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明显,相邻工艺单元出水中细菌和真菌群落构成更相似;水质参数中温度、总磷、总氮、氨氮、CODMn等水质参数对各净水工艺单元出水中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大;净水工艺单元中,臭氧氧化...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介水性致病菌进入人体的途径Fig.1-1Therouteofwater-bornepathogenicbacteriatoinfecthumans当然,只有当水中致病和条件致病的原虫、细菌、真菌、病毒等达到一定浓度,突破了人体的“防御系统”时,才可能会引起人类疾病
本研究技术路线
图 2-1 净水厂主要工艺流程及取样点布置图Fig. 2-1 Process and sampling point of water treatment plant2.2.2 试验用中试装置及运行研究设计的中试装置如图 2-2 和图 2-3 所示,中试装置直接取用水厂砂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供水系统对水中真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 王钰,刘明坤,苗小草,王杨,白晓慧.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1)
[2]湿热地区O3/BAC工艺的微生物多样性解析[J]. 周常,蔡广强,张金松,黄河洵. 中国给水排水. 2018(11)
[3]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LPS激活星形胶质细胞HMGB1基因表达的影响[J]. 陈筱诗,肖莹莹,周娇,曾文强,杨进国. 中国医药导报. 2018(12)
[4]臭氧水浓度衰减及其杀菌作用[J]. 鲁建云,李苗苗,高丽华,潘伊枝,向亚平,黄进华,蒋先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2)
[5]干酪乳杆菌对北京黑猪保育阶段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 王四新,季海峰,石国华,刘辉,王红卫,张董燕,王晶,张伟,王雅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8(01)
[6]升/降流式生物活性炭滤池处理微污染湖泊水比较[J]. 廖晓斌,赵雷,陈超,苑宝玲,张晓健. 中国给水排水. 2017(19)
[7]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微生物泄漏控制研究[J]. 陈国强,王剑,张正德,许亚群,徐永维,缪刚,林涛,陶辉. 中国给水排水. 2017(15)
[8]高锰酸钾氧化水中二甲基三硫醚的动力学[J]. 袁辉洲,章彩霞,柯水洲,陈忠,高静思. 环境工程学报. 2016(12)
[9]天然有机物氯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 林韵,叶沛茵,涂常青,黄晓霞,林圣闵,赖文亮. 中国给水排水. 2016(05)
[10]13种链球菌超抗原基因的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崔淑娟,石伟先,张代涛,赵家琛,卢桂兰,刘医萌,梁慧洁,彭晓旻,杨鹏,王全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04)
博士论文
[1]东太湖水源水臭氧化过程中羰基化合物的生成与转化机制[D]. 仲鑫.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2]北运河通州城区段水质净化研究与示范[D]. 张秀捷.中国农业大学 2016
[3]极小种群大别山五针松种群生态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项小燕.安徽师范大学 2015
[4]人体宏基因组整合代谢网络的构建与分析[D]. 曹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
[5]虾仁中副溶血弧菌杀菌技术的微生物预测模型与定量风险评估[D]. 汪雯.浙江大学 2013
[6]饮用水中病毒浓缩及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D]. 叶晓艳.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生物增强活性炭优势菌群稳定及竞争特征研究[D]. 张多英.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8]四种重要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新技术研究[D]. 陈苏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臭氧活性炭对地表水中藻毒素的去除效能[D]. 赵静.吉林建筑大学 2017
[2]臭氧对VOC生物滤塔长期运行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 Prakit Saingam.清华大学 2016
[3]城镇污水处理厂中优势藻种的鉴定及其脱氮除磷效果评价[D]. 唐斐.湘潭大学 2014
[4]上海市自来水中典型致嗅味物质2-MIB标准研究[D]. 陈佳美.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曝气生物滤池中亚硝酸型生物脱氮的试验研究[D]. 王振.武汉工程大学 2014
[6]给水处理中臭氧—活性炭工艺微生物安全性研究[D]. 祝玲.清华大学 2010
[7]絮凝处理水华的环境安全性研究[D]. 张阳.武汉理工大学 2010
[8]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组链球菌、白喉杆菌、嗜肺军团菌的实验研究[D]. 王晓春.第三军医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08519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介水性致病菌进入人体的途径Fig.1-1Therouteofwater-bornepathogenicbacteriatoinfecthumans当然,只有当水中致病和条件致病的原虫、细菌、真菌、病毒等达到一定浓度,突破了人体的“防御系统”时,才可能会引起人类疾病
本研究技术路线
图 2-1 净水厂主要工艺流程及取样点布置图Fig. 2-1 Process and sampling point of water treatment plant2.2.2 试验用中试装置及运行研究设计的中试装置如图 2-2 和图 2-3 所示,中试装置直接取用水厂砂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供水系统对水中真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 王钰,刘明坤,苗小草,王杨,白晓慧.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1)
[2]湿热地区O3/BAC工艺的微生物多样性解析[J]. 周常,蔡广强,张金松,黄河洵. 中国给水排水. 2018(11)
[3]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LPS激活星形胶质细胞HMGB1基因表达的影响[J]. 陈筱诗,肖莹莹,周娇,曾文强,杨进国. 中国医药导报. 2018(12)
[4]臭氧水浓度衰减及其杀菌作用[J]. 鲁建云,李苗苗,高丽华,潘伊枝,向亚平,黄进华,蒋先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2)
[5]干酪乳杆菌对北京黑猪保育阶段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 王四新,季海峰,石国华,刘辉,王红卫,张董燕,王晶,张伟,王雅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8(01)
[6]升/降流式生物活性炭滤池处理微污染湖泊水比较[J]. 廖晓斌,赵雷,陈超,苑宝玲,张晓健. 中国给水排水. 2017(19)
[7]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微生物泄漏控制研究[J]. 陈国强,王剑,张正德,许亚群,徐永维,缪刚,林涛,陶辉. 中国给水排水. 2017(15)
[8]高锰酸钾氧化水中二甲基三硫醚的动力学[J]. 袁辉洲,章彩霞,柯水洲,陈忠,高静思. 环境工程学报. 2016(12)
[9]天然有机物氯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 林韵,叶沛茵,涂常青,黄晓霞,林圣闵,赖文亮. 中国给水排水. 2016(05)
[10]13种链球菌超抗原基因的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崔淑娟,石伟先,张代涛,赵家琛,卢桂兰,刘医萌,梁慧洁,彭晓旻,杨鹏,王全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04)
博士论文
[1]东太湖水源水臭氧化过程中羰基化合物的生成与转化机制[D]. 仲鑫.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2]北运河通州城区段水质净化研究与示范[D]. 张秀捷.中国农业大学 2016
[3]极小种群大别山五针松种群生态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项小燕.安徽师范大学 2015
[4]人体宏基因组整合代谢网络的构建与分析[D]. 曹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
[5]虾仁中副溶血弧菌杀菌技术的微生物预测模型与定量风险评估[D]. 汪雯.浙江大学 2013
[6]饮用水中病毒浓缩及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D]. 叶晓艳.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生物增强活性炭优势菌群稳定及竞争特征研究[D]. 张多英.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8]四种重要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新技术研究[D]. 陈苏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臭氧活性炭对地表水中藻毒素的去除效能[D]. 赵静.吉林建筑大学 2017
[2]臭氧对VOC生物滤塔长期运行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 Prakit Saingam.清华大学 2016
[3]城镇污水处理厂中优势藻种的鉴定及其脱氮除磷效果评价[D]. 唐斐.湘潭大学 2014
[4]上海市自来水中典型致嗅味物质2-MIB标准研究[D]. 陈佳美.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曝气生物滤池中亚硝酸型生物脱氮的试验研究[D]. 王振.武汉工程大学 2014
[6]给水处理中臭氧—活性炭工艺微生物安全性研究[D]. 祝玲.清华大学 2010
[7]絮凝处理水华的环境安全性研究[D]. 张阳.武汉理工大学 2010
[8]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组链球菌、白喉杆菌、嗜肺军团菌的实验研究[D]. 王晓春.第三军医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08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60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