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基于交通流强度的淮海经济区城市等级体系划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1 07:47

  本文关键词:基于交通流强度的淮海经济区城市等级体系划分研究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交通流强度 城市等级体系 主成分分析 淮海经济区


【摘要】:通过对2013年淮海经济区25个城市交通流强度和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证明了城市间的交通联系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正相关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交通流联系强度、集中度系数、联系方向指数和城市引力4个主因子进行分析并计算交通流强度得分,将淮海经济区25个城市划分为以徐州为一级城市,以蚌埠、临沂、枣庄、宿州、济宁为二级城市,以滁州、淮安、连云港等城市为三级城市,以六安、周口等城市为四级城市的城市等级体系;提出了淮海经济区空间开发的"一主两副"的多中心城市体系,"一心两轴"的发展轴线以及以徐州为中心、北至泰安、西至阜阳、向东南方向发展的扇形空间扩散的空间发展策略。
[Abstract]:In 201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traffic flow and the GDP of 25 cities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was analyzed. It is prove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rend between the level of traffic conn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On this basis, through the traffic flow connection intensity,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our main factors of urban gravity and the analysis of traffic intensity, 25 cities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were divided into Xuzhou as the first class city, Bengbu, Linyi, Zaozhuang and Suzhou as the first class cities. Jining is the second class city, Chuzhou, Huaian, Lianyungang and other cities are the third class cities, and the cities of Liu'an and Zhoukou are the city grade system of the fourth class c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ulti-center city system of "one main and two sets" in the space development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 the development axis of "one mind and two axes" and Xuzhou as the center, north to Tai'an and west to Fuyang.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an-shaped spatial diffusion to southeast dire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C840037)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LY186)
【分类号】:F299.27
【正文快照】: 0引言依据城市人口规模、行政等级等对城市等级体系进行划分是国内外对于城市等级体系研究最为传统的方法。但事实上,城市等级是城市实力的综合反映,人口规模或者行政等级等传统的划分方法并不能真正反映城市的等级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交通运输水平及客货流量等对城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薛俊菲;;基于航空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2 于涛方;顾朝林;李志刚;;1995年以来中国城市体系格局与演变——基于航空流视角[J];地理研究;2008年06期

3 翟仁祥,沈正平,马晓冬;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定量评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3期

4 雷军;杨宇;;基于交通运输水平及客货流视角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9年06期

5 金贵;王占岐;杨俊;姚小薇;;基于引力模型与回归分析的城市群地价空间结构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6期

6 杨宇;董雯;刘毅;张小雷;雷军;;基于交通视角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4期

7 江勇;;基于交通流视角的浙江省县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12期

8 杨宇;张小雷;雷军;;基于客货运量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魏冶;;湖北“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层级结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2 王宝平;徐伟;黄亮;;全球价值链: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视角[J];城市问题;2012年06期

3 赵渺希;陈晨;;中国城市体系中航空网络与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2期

4 施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述评[J];科技和产业;2011年12期

5 顾晓波;赵潇;;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1期

6 王姣娥;莫辉辉;;航空运输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7 谭一m:;杨永春;冷炳荣;李甜甜;;基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视角的成渝地区城市网络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8 陈雯;张平宇;张小雷;邓伟;杨兆萍;薛俊菲;杜宏茹;李雪梅;刘颖;;中国典型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9 马学广;李贵才;;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论[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10 莫辉辉;金凤君;刘毅;王姣娥;;机场体系中心性的网络分析方法与实证[J];地理科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霞;段进东;彭卫;;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京市城市竞争力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辉;刘晋媛;欧阳鹏;;多种重大交通设施影响地区规划研究——以常州市西翼交通枢纽地区发展规划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江勇;;交通流视角下省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以浙江省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章献;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颖;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韩文琰;基于新资源的我国省会城市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王宝平;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多元城市网络与价值空间分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纪爱华;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最优规模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高鑫;基于交通流的重庆市各区县关联网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海江;中国中心城市交通联系及其空间格局[D];河南大学;2014年

9 司明;空间经济网络的作用机理及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10 周宁;新型城镇化视角的聚落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炳荣;从网络研究到城市网络[D];兰州大学;2011年

2 曹秀婷;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网络适应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润清;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2010年367例肛瘘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4 官文娣;新疆兵团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5 杨成凤;皖江城市带交通的空间组织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6 明星;中部地区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7 江勇;基于城市流要素的台州城市空间联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黎筱筱;中小城市居民环城游憩活动谱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刘浩;淮海经济区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民勃;珠三角城市等级与服务业发展差异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法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研究[J];城市问题;1989年01期

2 罗震东;何鹤鸣;耿磊;;基于客运交通流的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结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2期

3 金凤君,孙炜,萧世伦;我国航空公司重组及其对航空网络结构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4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5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6 王言荣,刘洁;中国城市科教职能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2期

7 王法辉,金凤君,曾光;中国航空客运网络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8 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1986年02期

9 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10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李铭;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费移山;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相关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默 ,刘庆洪;本刊与淮海经济区经贸委主任联席会议联合召开 淮海经济区建材企业发展研讨会[J];中国建材;2002年05期

2 张道刚;;尴尬的淮海[J];决策;2006年Z1期

3 王运宝;;决战“新淮海”[J];决策;2006年Z1期

4 ;百名代表联名提案 呼吁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J];大陆桥视野;2006年04期

5 谭睿;王冬梅;;淮海经济区群雄崛起之比较[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03期

6 徐敏;;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三大因素分析[J];前沿;2007年08期

7 郇红艳;牛雷;;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经济论坛;2008年19期

8 刘咏梅;;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王笑鸿;;浅论淮海经济区的低谷隆起[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5期

10 李广;;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思考[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房吉;沈正平;;我国东部沿海欠发达地区发展及其与发达地区经济差异的协调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纪;淮海经济区发展状况比较(上)[N];经济日报;2003年

2 姜纪;淮海经济区发展状况比较(下)[N];经济日报;2003年

3 程天赐;淮海经济区谋划走出“低谷”[N];农民日报;2005年

4 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吴克明 亳州市委书记 邵国荷 亳州市市长 刘健 蚌埠市市长 花建慧 安徽兴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尚澧;淮海经济区的机遇、挑战与对策[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5 安耀武;淮海经济区优势互补增实力[N];安徽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明贵栋;淮海经济区再议崛起[N];中国工业报;2006年

7 管理年 胡朝晖;淮海经济区在边缘中求索[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淮海经济区发展研究中心 苏汪;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优势与对策[N];国际商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淮海经济区统计联席会第二十届年会在淮召开[N];淮南日报;2007年

10 王众;淮海经济区电视工作者聚首菏泽[N];菏泽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亮;区域发展视角下淮海经济区行政区划问题探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58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58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c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