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研究
本文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研究 出处:《系统管理学报》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利用中国的执法强度修正Ginart等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测算了1985~2009年中国实际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同时,基于永续盘存法测算了我国自主RD投资和技术引进产生的技术知识存量,将其代入构建的技术进步计量模型中,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国际贸易和RD活动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显著促进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系数介于0.114~0.190之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国际贸易开放度、技术知识存量的交互系数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国际贸易和RD活动显著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by using the modified Ginart China law enforcement strength and so on, to measure and calculate the 1985~2009 China actual strength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 to estimate China's independent RD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knowledge stock based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etric models,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romoting effect of China technology progress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D activ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ngth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ignificantly promote China'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elasticity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0.114~0.190; 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trength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pennes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coefficient technology knowledge stock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D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promote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21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302147)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资助项目(10YJA630003)
【分类号】:F204;F124.3
【正文快照】: 受到美国经济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对外出口量大幅缩减。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所减弱,而推动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担转向于国内需求。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不仅表现在中国对外输出产品,还表现在中国从国外购买高技术产品,通过技术引进以及国际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4期
2 余长林;;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R&D溢出[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3 刘光岭;卢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8年10期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5 韩玉雄,李怀祖;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年03期
6 许春明;单晓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J];科学学研究;2008年04期
7 吴凯;蔡虹;蒋仁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12期
8 吴凯;蔡虹;赵皎卉;;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格杰;陈红;;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2 陈夕红;王开锁;;基于DEA的内蒙古工业效率评估[J];北方经济;2010年10期
3 张敏;;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效应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4 邹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6 詹浩勇;;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互动: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7 遇芳;;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8 余慧倩;;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农业TFP增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刘重力;付斌;李慰;;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国家级开发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基于数据包络方法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10 王耀辉;;中国公共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邦国;朱慧;;专利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专利制度测量指标体系的协整分析与因果检验[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文溥;龚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China's Growth Model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Open Economy[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 、反思与和谐发展——北京论坛(2009)论文选集[C];2009年
5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FDI、国际外包承接与收入分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田曼莉;;中国实施TRIPs协议的问题和对策[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7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8 刘宪;;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9 余典范;;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10 沈国兵;刘佳;;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名义水平及实际强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谭伟生;中部地区利用FDI质量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敏;浙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祝鹏飞;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刘莹;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湛文涛;膨胀土填料分类指标的工程适用性及CBR指标快速测定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传成;我国冷藏箱制造行业技术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保庆;黄繁华;;国际贸易结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R&D溢出效应[J];财贸经济;2009年09期
2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3 张小蒂;李晓钟;;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4 余长林;;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R&D溢出[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5 李平;随洪光;;知识产权保护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的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7年06期
6 郑京海;刘小玄;Arne Bigsten;;1980—1994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技术进步和最佳实践[J];经济学(季刊);2002年02期
7 胡永泰,海闻,金毅彪,吴音;中国企业改革究竟获得了多大成功[J];经济研究;1994年06期
8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年12期
9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10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振华;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2 卢爱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0期
3 周嵬,王铮;中国三大区域增长的技术进步方向选择[J];科研管理;2003年06期
4 罗润东;;当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04期
5 曹前满;;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是休闲还是失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4期
6 张亚斌;樊雪莲;易先忠;;我国区域主导技术进步模式差异性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7期
7 何颖媛;;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刘小兵;;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探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贾海霞;于任游;;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分析[J];北方经贸;2010年05期
10 赵利;姜均武;;中国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张建华;;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4 勒晓阳;周婷俐;;技术进步产值优化模型分析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5 付强;;地区行政垄断、技术进步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78——2006年技术进步的实证测算[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郭晶;;技术进步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动态效应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7 张智勇;;再论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于维洋;赵晓冬;;技术进步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9 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10 孙洋;郝寿义;;制度影响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的路径选择——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国光;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的助推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章林晓;房价上涨与技术进步[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3 朱凌志;提升安全保障力需突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N];医药经济报;2012年
4 程连升;“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研究述评[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5 张亚 祝思宁 编译;英国提出靠通讯技术进步建设“低碳交通”[N];中国交通报;2010年
6 王多;技术进步,,抑制就业还是创造就业[N];解放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冉永平;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N];人民日报;2006年
8 贾新光;节能补贴新政应该重在推动技术进步[N];北京商报;2013年
9 黄志涛;技术进步[N];广东建设报;2006年
10 宋蕾 侯利红;技术进步才是节能降耗最重要措施[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4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5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7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蔡小慎;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张红霞;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7 师耀武;对外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陕西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立委;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互推效应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9 汤池;服务外包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杨帅;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源泉[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66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66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