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物流一体化视角下城市群空间组织优化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1 15:04

  本文关键词:物流一体化视角下城市群空间组织优化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物流一体化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 城市群空间组织 空间相互作用 熵值法


【摘要】:提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构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水平评价模型,利用模型测度结果改进引力模型,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物流一体化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且层级结构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与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呈现出明显的与"中心—腹地"经济关系相吻合的空间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物流经济辐射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物流一体化水平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优化作用机制,并提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优化策略。
[Abstract]: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ogistics integration level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put forward,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 is determined by entropy method,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logistics integration level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constructed, and the gravity model is improved by the result of model measureme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gistics integr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show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central-peripheral",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Poyang Lake urban agglomeration,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shows a spatial pattern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er and hinterland". The radiation intensity of logistics economy in the core cities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obvious spatial gradient, and the level of logistics integration presents diffe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mechanism of logistics integr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n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015FA019)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YB2013124)
【分类号】:F259.27
【正文快照】: 0引言城市群作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1]。培育城市群成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普遍策略,城市群空间的合理组织更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物流一体化作为现代物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2 冒宇晨;王腊春;;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结构的分散化和均质化趋势[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3 方创琳;祁巍锋;宋吉涛;;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10期

4 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5 刘晓丽;方创琳;王发曾;;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6 薛东前,姚士谋,张红;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以关中城市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4期

7 李娜;;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与整合[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8 刘立平;穆桂松;;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9 陈玉福;谢庆恒;刘彦随;;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8期

10 钟业喜;文玉钊;;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比较与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秉镰;基于经济发展关联机制的城市物流规划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实;物流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进化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5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6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7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8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9 李继云;普希宁;;云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10 甘卓亭;马亚兰;周旗;程晓;;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宝鸡市马营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叶立梅;;对北京旧城功能调整的认识和建议[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8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祖群;;廊道分合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的生态效应及启示——荆州古城的实证研究[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寿波;;生产要素六元理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武志惠;虞巧颖;申金升;;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杨志梁;张雷;程晓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周松兰,刘栋;产业关联度分析模型及其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05年05期

5 吕桦;钟业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王玉波;唐莹;;地方土地财政与国家财政体制关系[J];财经论丛;2011年05期

7 邓宏兵;刘芬;庄军;;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8 吴群;李永乐;;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J];财贸经济;2010年07期

9 金相郁,高雪莲;中国城市聚集经济实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1期

10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晓霞;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评价与城乡一体化调控[D];河南大学;2005年

2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刘秉镰;基于经济发展关联机制的城市物流规划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刘爽;我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习频;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林先扬;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常峰波;城市物流系统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郭志富;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与功能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王海江;城市间经济联系定量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陈长瑶;城市物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洪妍;;城市群战略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郑元凯;;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年01期

3 尹洪妍;;城市群战略对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广场;2008年02期

4 张攀;徐长乐;;城市群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年08期

5 姚鑫;;中原城市群各市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6期

6 张敏;;城市群的功能、结构及发展动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4期

7 徐文林;;提升长春城市群竞争力[J];新长征;2009年06期

8 秋千;;双核城市群之国际样本[J];西部广播电视;2009年06期

9 陈群元;宋玉祥;喻定权;;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4期

10 谢伟艺;;紧凑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群协调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增;耿明斋;覃成林;;第八章 城乡统筹与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陈群元;尹长林;;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研究——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3 刘爱香;朱玉周;程家合;;不利天气对城市群交通网络的影响分析与应对措施[A];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4 宫媛;师武军;郑向阳;张丽梅;;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调途径探讨——北美城市群经验及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启示[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张贡生;;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发展战略构想[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静;彭,

本文编号:1410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410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d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