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8-03-16 16:39

  本文选题:低碳经济 切入点:低碳城市 出处:《生态经济》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理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以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英国政府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日本政府提出建设低碳社会,2007年中国开始出现低碳城市的提法,之后国内专家学者也更多地关注低碳城市的研究。文章主要梳理国内外研究者关于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首先介绍了目前低碳城市研究的背景现状,然后从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内涵和特征目标等方面总结我国专家学者的一些研究进展,对当前发展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最后总体概述了我国专家学者对构建低碳城市的政策建议。
[Abstract]:With the global warming,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governments as well as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British government firs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building a low-carbon society. In 2007, China began t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cities. Later, domestic experts and scholars also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low-carbon citie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on low-carbon citie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necessity,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goal of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ombs the construction mode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ow-carbon cities in China,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policy suggestions of Chinese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基金】:北京市重点学科“资源、环境及循环经济”(033000541214001)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Z131109001613006)
【分类号】:F299.2;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涛舟;施丹锋;;低碳城市及其“领航模型”的建构[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1期

2 王爱兰;;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及潜能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5期

3 顾朝林;谭纵波;刘志林;戴亦欣;郑思齐;刘宛;于涛方;韩青;;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框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2期

4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5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6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7 庄贵阳;李红玉;朱守先;;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8 连玉明;;低碳城市的战略选择与模式探索[J];城市观察;2010年02期

9 诸大建;陈飞;;上海发展低碳城市的内涵、目标及对策[J];城市观察;2010年02期

10 路立;田野;张良;刘颖;;天津城市规划低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1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占军;蒋志光;;构建低碳大学园区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2年03期

2 安明霞;;家庭能源消费与低碳城市建设之探讨——以杭州市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李博;;国内低碳经济研究述评与展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何永贵;崔瑞青;;基于ISM模型和灰色关联的河北省低碳水平评价[J];华东电力;2012年02期

5 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的文化制约及其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马勇;刘军;;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陈达;;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11年03期

8 刘奇中;;合肥市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渠俊峰;张绍良;李钢;;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J];淮海文汇;2010年05期

10 李国志;;低碳城市的含义及构建途径[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寿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个基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的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王海;尹珩;洪卫;;规划环评中低碳方案适应性分析研究实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穆军;孟小兰;覃路燕;;建设低碳城市的环保应对措施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高榕;蔡俊恒;王莉;朱恩云;高兵;强娟;;西安低碳城市规划初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吴婧;;福建省构建低碳城市形态群的能源调查及建议[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汪宇明;蔡萌;;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路径[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7 蔡德发;毛思佳;陈君;;碳税的经济分析与规制设计[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陈金平;;“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思考——以上海市为例[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秦红岭;;环境伦理视野下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探析[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雷仲敏;曾燕红;;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建设的实证分析与评价[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易经纬;广东电力低碳转型研究:路径、政策和价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卜华白;面向低碳经济的中国铅锌工业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向睿;交通能耗在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左长安;绿色视野下CBD规划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叶凌;城市地下空间热能综合利用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王富平;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亮;江西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石晓风;基于杭州经验的集约型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发展思路[D];浙江大学;2011年

4 邢敏;城市社区低碳化转型[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肖雪;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莹;中国低碳经济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姜卓青;欧盟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袁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玲玲;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分析与对策建议[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2 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3 杨艳芳;;低碳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4 何涛舟;施丹锋;;低碳城市及其“领航模型”的建构[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1期

5 王爱兰;;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及潜能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5期

6 沈莹;;东滩沉浮始末——中国首座生态城市计划搁浅记[J];中华建设;2009年05期

7 仇保兴;;创建低碳社会 提升国家竞争力——英国减排温室气体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8 蔡琴;刘志林;齐晔;;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城市公共治理的挑战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3期

9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10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对话人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市长 于群 采访人 本报记者 步雪琳;[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杨重光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演讲人 何建坤;[N];光明日报;2010年

4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李晖;[N];光明日报;2010年

5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诸大建;[N];文汇报;2010年

6 胡敏邋徐晔敏 花为华 周莹;[N];扬州日报;2008年

7 丁一汇;[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袁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李文苗;低碳旅游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易冬炬;中部省会低碳城市评价[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李润洁;长沙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多贵,陈劭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04期

2 魏葵;集约化经营指标体系的设置[J];统计与决策;2001年07期

3 余颂;试论宏观消费监测及其指标体系[J];消费经济;2001年03期

4 徐定坤,徐苏林;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1年01期

5 李正辉,官东;信息化水平测定的指标体系探讨[J];上海统计;2002年06期

6 彭念一,陈曜,李丽;模糊数学在统计指标体系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研究;2002年12期

7 李仁祥;建立和实施“三个指标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石化;2002年08期

8 李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评价理论分析与指标体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5期

9 江成城,周丕娟;建立企业新的目标和作业指标体系[J];商业研究;2002年04期

10 李成瑞;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若干问题[J];当代思潮;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伟;兰亚鹏;;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立综合化的信息指标体系[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2 孙士超;;构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A];2013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袁志华;程波;常玉海;李津立;;设施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德伟;;高新技术产品中科技含量的指标体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何爱国;;现代性与本土性交融: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演化、特点与反思[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6 张运平;;小康生活质量评估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振华;岑晏青;王伟;;行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A];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8 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刘家彦;;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思考[A];贵州省生态立省研究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朱丽萌;;江西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文生 评论员 段俊;41项指标阐释科学发展观[N];深圳特区报;2005年

2 ;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细解[N];中国信息报;2001年

3 陆列嘉;县域考核新指标体系出台[N];安徽日报;2007年

4 记者 高铸成 通讯员 李泓;深圳出台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N];工人日报;2007年

5 霍晓丽;探索建立科学发展的刚性指标体系[N];河北日报;2007年

6 杨阳腾;深圳出台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N];经济日报;2007年

7 曾妮;深圳首创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N];南方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宋广玉;目标:人民普遍得实惠的小康[N];南京日报;2007年

9 顾意亮;上海闵行区民生指标体系更“人性”[N];人民政协报;2007年

10 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 陈蓓;从目标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实践活动[N];中国社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德峰;迈向新型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D];苏州大学;2008年

2 朱军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及政策保障[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远远;基于粗糙集的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姜涛;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邱白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顾晓薇;国家环境压力指标体系及减量化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7 李海华;矿建剥离工程评标决策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8 安晓敏;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雪明;经济国力的国际比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刘红;中国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鸿凌;我国民生指标体系构建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张黎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吕祥永;中国社会和谐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6年

4 路依婷;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刘孝文;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张玉霞;军队临床医学院重点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7 杨菁;科技型城市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磊;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基本要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郝向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岑晓倩;石油企业班组安全氛围测量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20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20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