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6 17:29

  本文选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 切入点:系统动力学 出处:《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保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文章结合熵值法和协调理论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黄河三角洲各地区数据为基础,计算2013年度各个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VENSIM软件绘制因果反馈图,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交互作用。基于东营市数据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流图,通过仿真模拟,发现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是影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最敏感的因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次之,工业化率影响最弱。通过反馈评价,验证了为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提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的结论,表明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s the endogenous motive force 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combines entropy method and coordination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coordination degree,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gional data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calculated in 2013. By using system dynamics method, causality feedback map was drawn by VENSIM software. It shows that there is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Dongying city, the structure flow diagram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s established.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output valu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affecting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llowed by the green coverage rate of the built areas, and the weakest impact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rate. The conclusion that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ws that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27323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1027) 山东省“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项目暨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课题(14AWTJ01-4) 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分类号】:X22;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盛科荣;;黄河三角洲农村城镇化的问题——以高青县为例[J];城市问题;2010年09期

2 马传栋;;论生态经济学与经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联系和区别[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3年04期

3 柳随年;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若干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年06期

4 杨晓军;陈浩;;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杨开宇;;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我国城镇化对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影响[J];财政研究;2013年06期

6 朱莉芬;黄季q;;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7 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祥学;;安徽省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李P;徐析;;生态景观设计要素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3 楚光明;宋于洋;王炳举;王雪莲;江萍;;案例教学模式在城市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4 曹政辉;;长株潭地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5 胡蓉;邱道持;王昕亚;莫燕;张莲;;耕地与田园城市的思考——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6 冯强;胡聃;王绍斌;李娜;;城市环境对城市植物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7 李静;徐程扬;贾保全;;城市植被分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8 黄秋娴;侯晓杰;王志刚;苏筱雨;;保定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9 李霞;黄河;彭映辉;潘会堂;;湖南长沙高校校园绿化及植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10 张倬;杨文;郭晓敏;牛德奎;;京杭运河对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淮安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阿瑾;;基于低碳环保理念下的城市工业遗产保护[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王红兵;秦俊;胡永红;董丽;;基于尺度指数的城市住区绿化环境评价初探[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4 叶慧;王雅鹏;;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性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张霞;;石家庄市生态安全状况和政策分析[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6 李建民;刘东勋;徐晓霞;;第十五章 郑州新区科学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徐晓霞;;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评价[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8 李晓春;;浅论“以自然为本”的住宅设计[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惠霖;;城市化进程与地质环境[A];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鹏;彭开丽;张安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宅基地区位决策问题探讨——基于湖南省洪江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微观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国凤;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7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8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许世燕;连续型交通分配模型及其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9年

10 杨德生;重庆市渝北区地表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生态环境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欣;武汉城市乡村聚落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富;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润芸;城市街旁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与景观评价[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代安锋;云南中等城市组群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梁小翠;PAHs对4种绿化树种盆栽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彭锋;广州城市景观评价及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吴茂林;广州城市森林分类及经营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金文芬;长沙市天心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土壤质量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丁丰华;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徐丹;高职学院生态校园生态化水平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泱;周少甫;;我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2 王正新;;小城镇的分化趋势评价及分化类型——以浙中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07期

3 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3期

4 郑宇,冯德显;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5 贾绍凤,张豪禧,孟向京;我国耕地变化趋势与对策再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6 车秀珍,尚金城,陈冲;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环境评价(SEA)初探[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7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8 方创琳,黄金川,步伟娜;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的理论探讨[J];干旱区地理;2004年01期

9 时丽艳;王力;何冬晓;;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1期

10 陈成鲜,严广乐;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叔鹰;西北大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王晓春,李杰,张相敏;植树造林,改善我区生态环境[J];天中学刊;2000年02期

3 蔡平;陕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初探[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4 尚绪成,薛铁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0年02期

5 ;开创怀柔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J];中国投资;2000年09期

6 综文;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标[J];中国农村科技;2000年01期

7 马忠臣 ,李克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J];河南林业;2000年02期

8 赵学富 ,卫发兴 ,刘辉;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林业;2000年03期

9 翁友恒;;福建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00年01期

10 张晓;;切莫变西部大开发为生态环境大破坏[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宏;;陕西省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杨先梁;;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应先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何淑杰;;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郭心群;;对攀枝花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阎宏;何发理;;西北地区林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策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李玉明;;秦皇岛车站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许德芝;;搞好生态环境促进贵州经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黄淑芳;曾从盛;;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分析——以福州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宋文著;曲衍华;崔文科;;关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林业大学 王礼先教授;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与区域配置问题[N];科技日报;2002年

2 四川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正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孙友;政府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4 农民日报副总编 李文学;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N];农民日报;2001年

5 张宝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N];人民日报;2001年

6 刘万富 本报记者 夏光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N];四川日报;2000年

7 ;生态环境不容再破坏[N];陕西科技报;2001年

8 丹增;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N];西藏日报;2000年

9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常委 唐天林;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2年

10 李文胜;正确理解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N];中国信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8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龙晓君;地质生态环境多尺度非线性智能评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杰;论道家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畅;吉林省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贺宗凯;绵竹沿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肖雁;基于生态认证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创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龚欣欣;保定城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郭芙梅;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建宁;我国西部12省市生态环境的动态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娜;长春市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韩艳丽;从生态环境问题看生态技术观的树立[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剑;科学技术与广西百色生态环境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20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20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9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