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形式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
本文选题:农民工 + 工资率 ; 参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11期
【摘要】:本文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依托OLS方法检验劳动合同形式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借助分位数回归方法细致深入地诠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签订劳动合同将会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工资率,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尤其是对中低收入的农民工,工资促进效应更为突出。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dynamic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 data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labor contract form on the wage rate of migrant workers by means of OLS method , and interpret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n detail by means of the quantile regression metho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gning of the labor contract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wage rate of the migrant workers , and the labor contract with fixed term is more prominent for the migrant workers , especially the middle - and low - income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wage promotion effect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家庭发展问题研究”(15BRK036)
【分类号】:F249.2;F3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睿君;李子奈;;不同期限类型劳动合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及差异——基于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2 陈yN;刘阳阳;;劳动合同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影响的有效性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年02期
3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4 谌新民;袁建海;;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工资效应研究——以东莞市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刘林平;张春泥;;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J];社会学研究;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Migrant Workers' Income in China——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of Survey and Research Data in Shanxi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年01期
2 薛俊丽;;我国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西省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3 吴炜;朱力;;劳务派遣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基于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调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冯涛;;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标准全球化[J];比较法研究;2006年01期
5 宁薛平;文启湘;;金融中介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卿树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7 黄乾;;两种就业类型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8 王小龙;兰永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教育支出的冲击及财政政策含义[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9 谢周亮;;农村青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8年04期
10 郭金兴;;我国劳动争议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J];财贸研究;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莹;;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研究进展及述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诗达;;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主要问题[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3 陈诗达;;强化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诗达;;完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角色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解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分位数回归解析:1988~2005[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郭金兴;;经济转型、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陈晓红;王傅强;;中小企业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武阳;唐跃军;苏勇;;二元劳工市场、解雇保护与劳动合同法[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唐学玉;李世平;;农民工薪酬满意度实证分析——来自常熟市服装制造业的农民工调研数据[A];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4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孙立阳;基于态度理论的企业特征、企业声誉与企业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瑞祥;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定价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荣岩;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孟宪文;诸城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徐加桢;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户非农经营参与[D];浙江大学;2011年
5 郭欣欣;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社会保护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宗一;困境与出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松松;户籍制度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与化解[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冉巧玲;我国“农二代”市民化问题的经济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肖蜜蜜;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嗣鹤;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风云;农村外出劳动力收益与人力资本状况相关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4期
2 孙睿君;李子奈;;不同期限类型劳动合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及差异——基于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3 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J];读书;2006年02期
4 刘林平;万向东;张永宏;;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民工荒”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5 刘辉;周慧文;;农民工劳动合同低签订率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卢周来;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透视[J];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03期
7 陈yN;刘阳阳;;劳动合同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影响的有效性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年02期
8 魏众;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9 杨瑞龙,卢周来;正式契约的第三方实施与权力最优化——对农民工工资纠纷的契约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10 蔡继明;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别[J];经济研究;199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昭茹;劳动合同期限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合同形式的法律评价[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苏惠祥;合同形式初论——兼谈标准合同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2期
3 刘健;论改革我国合同形式制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李巍,戴孟勇,杜雪晶;关于合同形式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7年03期
5 彭赛红;;合同形式功能新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朱娟;;合同形式的欠缺与治愈[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欧世龙;合同形式效力问题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8 杨长海;简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形式[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吴培玉;;合同形式在合同中的价值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9期
10 张建军;;中国应撤回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合同形式”的保留[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赵亚东 本报记者 张元斌;水矿集团以合同形式确保职工收入逐年增长[N];贵州日报;2011年
2 蔡达莉;建议撤销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1条的保留[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韩涛 安福超;书面形式并非建设工程合同是否有效的要件[N];建筑时报;2009年
4 陈志宏 丁培培;手机短信符合合同形式[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3年
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贾林青 王朋;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利益保障[N];国际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洪;合同形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庆;合同形式强制微探[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2 陈丽君;《合同法》颁行前后合同形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3 贾春雨;论合同形式的法律效力[D];吉林大学;2005年
4 吕光通;论合同形式的法定[D];广西大学;2006年
5 秦国辉;论合同形式法律强制的限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6 金荣标;合同形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7 何琳郁;合同形式有关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蒋大鹏;论合同的形式[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46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4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