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演化分析——兼与长三角省际边界区的比较
本文选题:省际边界区域 + 经济协调发展度 ; 参考:《经济经纬》2015年01期
【摘要】:本文利用经济增长水平差异、空间关联分析及局部热点技术等手段,测算了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以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化,并与长三角地区的省际边界区域进行了比较,得到主要结论有:(1)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的经济差异比长三角地区的小,区域间经济发展联系逐步提升。(2)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内的经济联系虽然不高但较为显著,而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相关性虽然较高,但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3)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低于长三角地区,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4)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协调发展度高的地区仅集中在少数几个,而协调发展度低的地区所占比重较高,与长三角对比可以看出高水平地区并未带动周围地区发展。本文提出利用省际边界区域廉价的土地及人力等资源优势吸引区内较为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积极培育省际边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增强区际合作等政策建议。
[Abstract]:By means of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growth level,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local hot spot technology,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degre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spatial pattern. Compared with the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1) the economic difference of the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area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area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re not high, but significant, while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owever, the trend of gradual weakening is that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reg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has gradually narrowed. (4)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basically maintains a stable state 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areas with high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concentrated in only a few areas. Compared wit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high level areas did no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use the advantages of cheap land and human resources to attract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more developed areas in the region and to develop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economy. To actively cultivate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with provincial boundaries and to strengthen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othe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101128)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4004)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创新骨干支持项目
【分类号】:F127;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建华;;“天高不能皇帝远”——省际边界地区特点辨识[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8期
2 贾若祥,侯晓丽;山东省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2期
3 朱传耿;王振波;孟召宜;;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经济地理;2007年02期
4 王兴平;;省际边界小城镇整合发展策略研究——以苏皖边界小城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年10期
5 孙久文;;《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简评[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6 翁惠文;开拓省际边界市场刍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8年03期
7 翁惠文;开拓省际边界市场刍议[J];商业经济研究;1988年08期
8 王家进;建立省际边界地区联合互动金融监管机制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1年05期
9 王振波;;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2009年01期
10 尚正永;白永平;张小林;钟业喜;;丘陵山地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粤闽湘赣边界区域为例[J];山地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翟河贵;;《省际边界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开启省际边界经济发展大门的钥匙[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振波;朱传耿;徐建刚;;省际边界区域边界效应的测定——以淮海经济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陈祖军;张海燕;徐贵泉;张新;;省际边界湖泊蓝藻防治联合治污机制的研究——以淀山湖蓝藻防治为例[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永安邋张金宝;山东:公路治理开启省际边界“经济锁”[N];中国交通报;2007年
2 陶通坪 吴增朝 本报记者 龙金毓;湘黔边界看和谐[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3 蒋平华 全州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加强交流合作 调防结合 努力维护边界和谐稳定[N];法治快报;2009年
4 记者 杨蕾;省际边界扶贫开发调研组莅潮调研[N];潮州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刘小林 曹雄清 华军平;汝城睦邻活动奏响省际边界和谐曲[N];郴州日报;2008年
6 ;如何健全省际边界联防联调机制[N];人民公安报;2014年
7 刘玉洪 程长春;赣榆:跨省携手激活“边界经济”[N];新华日报;2009年
8 记者 崔威 通讯员 吴远娟 李通;赣榆深化省际边界司法行政合作[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记者 吕建华;湘桂携手筑民族团结长廊[N];法治快报;2010年
10 中南民族大学 李俊杰;浅谈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奥东;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敏;省际边界区对抗性利益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3 谷国领;邯郸构建晋冀鲁豫省际边界区中心城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娜;边界与边缘[D];西南大学;2012年
5 张向敏;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璐;省际边界区域的景观效应[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7 骆泽顺;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778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7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