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省域城镇化——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城镇化 + 高技术产业集聚 ; 参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12期
【摘要】:采用Moran’s I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与集中性,并表现为大体一致的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省域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城镇化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Abstract]:By using Moran's I index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effect of high-tech industry agglomeration on urbanization level by constructing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hi-tech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obvious imbalance and centraliz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helon descending from the east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the whole country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hi-tech industry agglomeration can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the local urbanization rate, and can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the neighboring areas through the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urbanization rate. It is beneficial to narrow the gap of urbanization level between region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SH052)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项目(2013CXB017) 中央高校重点科研项目(10SZZD03)
【分类号】:F276.44;F29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王胜男;马昭;;海南省新世纪城镇化进程的阶段性及其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3 徐维祥;唐根年;陈秀君;;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6期
4 蔡f ,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5 王秋红;陈曦;;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1期
6 赵玉林;魏芳;;基于熵指数和行业集中度的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11期
7 张爱武;刘玲;;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12期
8 刘铮;;产业集聚与大城市郊区城镇化——以上海为例[J];税务与经济;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建永;季学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在城市——对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农业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1期
2 张鸿;;现代农业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3 阿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制度创新互动[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4 戴樝;;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5 葛晓鳞;田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支出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刘立;非北京应届毕业生进京指标制度改革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宁薛平;文启湘;;金融中介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张建军;;农村城镇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三农”问题研究[J];长白学刊;2008年05期
9 胡爱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与障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4期
10 程贯平;劳动力市场分割文献述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莹;;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郭其友;;居民劳动要素供给行为变迁的制度解释[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叶建亮;;歧视性公共产品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对户籍制度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金芝;;城乡统筹就业[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崔子龙;;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统筹发展[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晓辛;朱小静;仲晓明;;农业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7 李勤;;产业化发展与贵州城镇化可持续发展[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教育、健康与农民收入增长——来自转型期湖北农村的证据[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刘飞勇;;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李彦西;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6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刘文超;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戴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琼;经济结构调整与最低工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争波;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振宇;诸城市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曾沛源;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何万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因分析及历史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志勇;凌源市农民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宋志文;连云港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研究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曾治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公共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2 刘钊军;胡木春;;海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2年03期
3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城市问题;2008年12期
4 张晓平,刘卫东;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2003年02期
5 李琳;王发曾;李磊;;河南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干预度的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5期
6 于辉;;大城市郊区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以上海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9期
7 徐剑锋;发达地区县域城市化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8 张炳申;中小企业集群及其就业的乘数效应——广东经验及其理论启示[J];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03期
9 段杰,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J];经济地理;1999年06期
10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雯雯;城市化进程的评价方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波;海南省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和发展途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敏;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分类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认识[J];安徽科技;2002年08期
2 王玉春;略论我国高技术产业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37期
3 ;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新挑战[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3年05期
4 《我国高技术产业分类与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对高技术产业相关概念的基本认识[J];中国统计;2003年03期
5 特木尔,张秀桥;内蒙古高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年04期
6 许江萍;政府扶持高技术产业:直接投入+政策创新[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年07期
7 周维富;重视国外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24期
8 秦琴;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一唯;;高技术产业提前达标尚需自立强身[J];每周电脑报;2004年03期
10 ;我国高技术产业提前两年达到“十五”规划的主要目标[J];有机硅氟资讯;200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庆国;;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陈敬燮;;校办高技术产业初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蔡莉;马淑文;;高技术产业初始规模形成机理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张诚;朱东华;赖院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监测分析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洪转;赵强强;;基于加权灰关联的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评价[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张红梅;匡暑炎;闫慧杰;;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地区动态评价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姚梓璇;王铮;;我国高技术产业枢纽的区位选择[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杨蕙馨;王军;;高技术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路径[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刘洪滨 山东海洋经济研究中心 刘 康;青岛构建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战略初论[N];中国海洋报;2005年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刘洪滨 山东海洋经济研究中心 刘 康;青岛应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N];中国海洋报;2005年
3 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李欣玉;高技术产业异军突起[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5 丁国元;我高技术产业提前两年达“十五”目标[N];工人日报;2004年
6 (美国)鲁白;生物高技术产业及中国的机遇[N];科技日报;2001年
7 梁兴 李春临;把高技术产业培育成经济的增长极[N];陕西日报;2001年
8 ;高技术产业相关概念的统计界定[N];中国信息报;2003年
9 周倩;国内高技术产业收益有待提高[N];中国信息报;2003年
10 童加跃 邓勇;重庆:打造高技术产业重镇[N];中国财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箫迪;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汪芳;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左莉;高技术产业二次孵化模式及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6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暨南大学;2001年
9 刘志迎;基于效率理论的高技术产业增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春;重庆市高技术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蒋彦;重庆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梁丽丽;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滕家佳;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5 肖丽;青岛市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6 何琼;湖北省高技术产业融合带动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柳;高技术产业集聚拉动湖北经济增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况成武;我国高技术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9 高岩;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机制构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刚;高技术产业融合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05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0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