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
本文选题:失地农民 + 城市适应 ; 参考:《学习与实践》2015年04期
【摘要】:本文以失地农民为考察对象,对其城市化的特征、城市适应的状况与现实路径进行探讨。失地农民是政府推动型城市化中出现的一个独特群体,其城市化过程的被动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导致其城市适应面临各种困境和障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仍处于"半城市化"的城市适应状况。而就业在失地农民城市适应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促进就业是失地农民实现从"半城市化"向"城市化"转化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强调政府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中的责任,提出政府应摆脱单纯的征地补偿安置模式、增强就业公共服务职能的政策建议。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the status of urban adaptation and the realistic path are discussed with the landless peasants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Land-lost farmers are a unique group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driven urbanization. The passivit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lead to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for their urban adaptation. On the whole, land-lost farmers are still in the "semi-urbanization" of urban adaptation. The basic position of employment in the adaptation of landless farmers determines that promoting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path choice for land-lost farmer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emi-urbanization" to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of landless farme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get rid of the simple mode of compensation and resettlement of land requi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public service function of employment.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资助课题“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研究——以城市边缘失地农民为例”(项目编号:2014lslktzishx-01)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F249.2;F323.6;F3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京祥;洪世键;;城市空间扩张及结构演化的制度因素分析[J];规划师;2008年12期
2 陈浩;陈雪春;;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分化及特征分析——基于长三角858户调研数据[J];调研世界;2013年07期
3 陈丹;汪少良;张藕香;;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4年07期
4 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6 叶继红;;失地农民就业的类型、路径与政府引导——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经纬;2007年05期
7 钟涨宝;李飞;余建佐;;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社会学探析——基于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视角[J];农村经济;2009年02期
8 李倩;张蓉;;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困境[J];农村经济;2013年11期
9 姚从容;论人口城乡迁移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J];人口与经济;2003年02期
10 何景熙;卢阳;;失地农民中特殊群体非正规就业问题实证研究——以成都市郊两镇为例[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he Group Differentiation of Farmers Whose Land is Expropriated and Community Integrat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11期
2 张梅;;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合度的定量分析——以潍坊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3 朱业乾,邵同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关系支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王益峰;;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反思[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6 秦启文;吴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排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7 孙朝阳;;青年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8 许丽明;;基于多层次分析框架的农民工城市融合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9 赵翔;张向东;;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0 胡平;;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研究——基于对浙江嘉兴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安;;城市化、腐败与刑事犯罪[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程椺;曾国屏;;社会技术想象视角下的城市:从城市化到创新[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章征涛;祁蕊;;主动还是被动——对我国城市化路径的思考和建议[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林燕;张忠根;;孤身外出还是举家迁移?——制度对劳动力家庭迁移决策的影响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泉超;;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蓉蓉;;社会转型时期福建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研究——以泉州晋江官前社区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贤润;;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农民工对城市化的影响[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郝彩虹;;冲突与和谐——从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看我国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饶吉银;;社会冲突与和谐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森;基于心理资源模型的安全职业适应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戴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赵溢洋;阳光体育与“外来学生群体”的城市融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1809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0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