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测度
本文选题:能源效率 + 产业结构调整 ; 参考:《城市问题》2015年10期
【摘要】:分析了东北三省各地级市的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发现:东北三省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水平不平衡,低耦合城市多,高耦合城市少;产业结构高度化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高于产业结果合理化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基于此,提出了东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的建议。
[Abstract]: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ree prefectural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nergy efficiency among the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unbalanced, there are more low-coupling cities and less high-coupling cities.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n that between industrial result rationaliza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adjus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in Northeast China.
【作者单位】: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
【基金】: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150418070FG)
【分类号】:F121.3;F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新战;宋赫民;郑欣;;辽宁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郑少智;陈志辉;;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全国、广东省及广州市数据的对比分析[J];产经评论;2011年03期
3 魏一鸣;廖华;;能源效率的七类测度指标及其测度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0年01期
4 侯培;杨庆媛;何建;闵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姜磊;季民河;;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机制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3 王强;郑颖;伍世代;李婷婷;;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4 范进;赵定涛;洪进;朱云浩;;基于消费的嵌入式碳足迹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2年01期
5 原毅军;郭丽丽;孙佳;;结构、技术、管理与能源利用效率——基于200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7期
6 贾承造;;我国能源前景与能源科技前沿[J];高校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7 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徐敏;;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2年08期
8 ;Energy Efficiency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Potential of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年03期
9 郭玲玲;武春友;于惊涛;;我国资源效率研究的可视化知识网络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12期
10 姜磊;刘婧;;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中国市场化与能源效率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研究[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姜彩楼;朱琴;;经济增长、结构变动与能源绩效:基于OECD国家的样本[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江兵;蔡艳;;基于DEA模型的电能利用效率评价[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5 汪叶俊;彭荔红;;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节能减碳分析——以福建省为例[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李激扬;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4 王祥;中国能耗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节能目标实现[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赵奥;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吕斌;基于特征分析和配额分配的地区能源效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7 刘金朋;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张瑞;环境规制、能源生产力与中国经济增长[D];重庆大学;2013年
9 李霞;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10 范丹;低碳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键辉;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郑李子;广东省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闫丽莹;全要素电力能源消费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4 李卫坤;基于前沿分析方法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莫修艳;山东省经济转型中能源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机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姜明威;自然资源利用对内蒙古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影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曹佳;环境约束下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测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乔妮;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趋同与趋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汪德兴;浙江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林君;造纸企业能源效率评价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倩;李红云;;广东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2 闫海洲;;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0年12期
3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4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5 孜比布拉·司马义;苏力叶·木沙江;帕夏古·阿不来提;;阿克苏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评析[J];地理研究;2011年03期
6 刘耀彬;陈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年01期
7 路春燕;卫海燕;白俊燕;;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压力响应研究——以延安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8 王延军;温娇秀;吴静茹;;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2期
9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世根·加帕尔;;基于模糊数学的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02期
10 陈晓红;万鲁河;周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水;辽宁省产业结构若干问题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林;;节能的有效途径:提高能源效率[J];环境经济;2006年06期
2 刘则渊;徐国泉;;关于中国能源效率革命的构想[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3 ;能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J];上海节能;2007年03期
4 孙鸿年;;企业能量平衡——通向强化能源效率的必由之路[J];宁波节能;2007年01期
5 张珍花;王鹏;;中国一次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年22期
6 郑畅;;长江流域七省二市能源效率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24期
7 师博;张良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8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研究发展及趋势:一个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邵枫伟;;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及对策建议[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10 江皓;;基于面板模型的跨国能源效率分析[J];中国能源;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物理能源效率[A];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C];2005年
2 叶甜;张宏武;;中国各省区能源效率比较及变化因素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荣斌;乔敏;;能源效率对节能降耗影响的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4 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王新春;;中国浮法玻璃行业能源效率初步调查报告[A];2007中国浮法玻璃及玻璃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舒;;能源效率标准的市场准入发展趋势分析[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8 庞淑娟;邵燕敏;汪寿阳;;基于Bootstrap-DEA方法的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娅;;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坤民;;低碳经济与提高能效[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焕斌;南非将出台能源效率战略[N];科技日报;2004年
2 王英斌;英国公布能源效率战略[N];中国能源报;2012年
3 记者陈特安;加颁发能源效率奖[N];人民日报;2003年
4 赵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能源效率[N];中国电子报;2007年
5 记者 黄勇;“亚洲工业能源效率指南”发布[N];中国环境报;2006年
6 楚新 编译;德国企业每年提高能源效率3%[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刘凌林;提高能源效率需三管齐下[N];中国企业报;2006年
8 罗佐县;提升能源效率的政策性思考[N];中国石化报;2006年
9 崔茉邋周晓倩;提高能源效率 发展清洁能源[N];中国石油报;2008年
10 孔凡伦;“链条效应”提高能源效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金荣;软投入制约下的中国能源效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2 魏楚;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张清华;中国区域工业能源效率时空效应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8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李激扬;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奥;大连市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胡晓彬;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赵春雨;河北省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河北大学;2008年
4 苏树薇;河北省能源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许秀丽;我国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珊珊;我国能源效率指标及提升对策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王胜;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李卫坤;基于前沿分析方法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韩聪;基于天津市的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9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0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