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6 20:54

  本文选题:城市群 + 一体化 ; 参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8个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度量,得到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并对城市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每一城市群内部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不均衡性,城市群按照一体化总体发展程度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体化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今后一体化发展的侧重点和具体策略应具有差异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integration of 18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by 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measures it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SPSS17.0, and obtains the score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in five aspects of each urban agglomeration is not balanced.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egree of integr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nd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s different. The emphasis and specific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hould be different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蓝色智慧管理咨询中心;
【分类号】:F29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2 冯茜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规划师;2004年09期

3 李雪松;孙博文;;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4 鲁金萍;杨振武;孙久文;;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01期

5 曾鹏;罗艳;于渤;;我国十大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程度非均衡差异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4期

6 刁丽琼;廖和平;魏洪斌;秦伟山;;基于因子分析的重庆“1小时经济圈”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意刚;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政府调控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蕾;张沛;;城镇体系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2 陈雯;张平宇;张小雷;邓伟;杨兆萍;薛俊菲;杜宏茹;李雪梅;刘颖;;中国典型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3 钟业喜;陆玉麒;;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4 孙峻岭;林炳耀;孙琳琳;;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构想[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5 焦华富;杨成凤;;皖江城市带区内公路交通空间组织[J];地理研究;2012年06期

6 周惠来;郭蕊;;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5期

7 侯刘起;胡宝清;李帅;李翠凤;;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黄志基;马妍;贺灿飞;;中国城市群承载力研究[J];城市问题;2012年09期

9 刘辉;申玉铭;柳坤;;中国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3年02期

10 薛俊菲;陈雯;曹有挥;;中国城市密集区空间识别及其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对接关系[J];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辰;杨廉;袁奇峰;;分权化与都市区整合——以广佛都市区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2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3 於冉;;中国城市巨型工程分类初探[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胡剑双;丁志刚;;区域治理背景下城市群外围圈层发展策略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5 于兰军;;新时期山东省城镇空间结构重构探讨[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6 官卫华;叶斌;周一鸣;;跨界都市圈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与方法创新——以南京都市圈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学文;湖南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2 王娟;中国城市群演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张岩;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沈惊宏;改革开放以来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史雅娟;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多中心网络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刘建朝;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7 王成;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8 王智勇;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框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司林杰;中国城市群内部竞合行为分析与机制设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10 吕翔;区域冲突与合作及制度创新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婷婷;基于利益均衡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一体化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侯天琛;中原城市群空间一体化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布局[D];河南大学;2006年

3 陈禹静;论“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的行政基础[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宋芳;论长株潭跨域合作治理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06年

5 王海萍;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状况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叶思儒;哈大齐城市群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楚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柴锡梅;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资焰;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10 吴潇;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政府作为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惠云;;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研究[J];数据;2009年01期

2 顾朝林;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5期

3 王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组团的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1992年04期

4 邓卫;探索适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城市规模问题的再认识[J];城市规划;2000年03期

5 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6 孙樱;试论新时期城市职能研究的必要性[J];城市规划;1995年05期

7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8 简新华,刘传江;从外国的城市化看中国的城市化[J];城市问题;1997年05期

9 冯向东;论城市持续发展机理与对策[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1期

10 周国华,朱翔,罗文章;试论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群体一体化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山清,张晓英;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学习论坛;2004年09期

2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3 林先扬,陈忠暖;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4 姜山清;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分析和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乔爱书;打造大城市群 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J];理论建设;2004年06期

6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7 李英杰;加快建设沈阳大连城市群经济隆起带[J];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09期

8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9 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丁芸;赵文;;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王华昌;;中原城市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部崛起·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刘静玉;王发曾;;基于成长三角整合模式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地域整合[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张书;3+5:城市群应打文化经济牌[N];湖南经济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姜欣蔚;引入“精明增长理念” 实现城市有序发展[N];济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韩劲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提速”[N];济南日报;2007年

4 罗云毅;构建城市群应避免误区[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N];中国人口报;2009年

6 郭启;四大城市群领跑中部崛起[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孙达佳;银行业大力支持太原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太原日报;2011年

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邓江年;面向21世纪 建设新型城市群[N];南方日报;2011年

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朱葛茂;城市群对县域房地产的影响[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

10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助理研究员 陈兴江;世界最大城市群在我国必将形成[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4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6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袁安贵;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佳;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2 龚果;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玮;聚集经济视角下湖南省“3+5”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睿;西部重点地带城市群竞争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赵双;中原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媛媛;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和优化调整[D];河南大学;2010年

7 崔彩辉;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8 霍向东;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甄延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雒海潮;交通网络扩展与城市群形成演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53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53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5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