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大反差看中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价值观重构的视角
本文选题:循环经济 + 传统价值观 ; 参考:《财贸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中国循环经济建设中存在着裹夹诸多顽固性问题的三大反差,表明有深层次的矛盾在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科技、资金支持不力等四因素常被公认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但四个悖论说明这些因素都是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研究发现:真正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无形中控制着人们思想的传统价值观,这一承载和运转商品经济的价值观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间存在根本性冲突;价值观不转换,各种问题会层出不穷并顽固存在,人们的努力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绿色价值观能从价值和伦理的层面、追求和信仰的高度为循环经济提供思想基础、动力源泉等方面的根本性支持,循环经济建设内生性地需要绿色价值观。循环经济的演进逻辑决定了民众价值观的转换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contras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which shows that there are deep contradiction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four factors, such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weak fund support, are often recognized as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but the four paradoxes show that these factors are both direct reasons rather than root cau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lies in the imperceptible control of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people's thoughts, and the fundamental conflict between the values carrying and running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Values do not change, problems emerge and persist, and people's efforts can only be palliative. Green values can provide fundamental support for circular economy from the aspect of value and ethics, pursuit and belief, and so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endogenously needs green values. The evolutional logic of circular economy determin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s values is the only way to its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价值观重构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持续发展问题研究”(12YJAZH129) 四川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循环经济持续发展问题研究”(XHJJ-1403)
【分类号】: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余谋昌;;自然价值与低碳经济[J];道德与文明;2010年05期
2 蔡玉珍;;当代农村循环经济价值观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3 王杏玲;试论绿色价值观的建构与实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冯之浚;;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J];中国软科学;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刘伟;苏新连;;安妮·普鲁的小说《老谋深算》的生态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刘建生;肖丽群;刘晓露;王泽华;;基于土地伦理的土地政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7 王素娟;;土地伦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8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王习胜;;关于道德悖论属性的思考——从逻辑的观点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王习胜;;道德悖论的消解路向——基于逻辑解悖角度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民族性、现实性与时代性的统一[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2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钱喜阳;;论实用对内在价值的超越——实用主义的环境伦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崔金星;;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消费者责任[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温克勤;;说“敬畏”[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6 鲁京明;;试论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生态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春秋;;低碳校园建设初探[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9 詹向红;;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蒋国保;;论生态文明视野下人的生态化生存的伦理向度[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4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5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郭茂全;新时期西部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伟;诚信知行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干预[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覃朝晖;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琳琳;“敬畏自然”观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7 于云云;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制度防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曾庆平;论池田大作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菊凤;以人为本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余谋昌;生态观与生态方法[J];生态学杂志;1982年01期
2 余谋昌;;生态学中的价值概念[J];生态学杂志;1987年02期
3 罗能生;杨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构建[J];学习与实践;2007年09期
4 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11期
5 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自力;王朝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差异化问题透视[J];环境保护;2009年20期
2 ;批转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环保局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J];天津政报;2006年13期
3 于琨奇;;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J];江苏政协;2004年04期
4 马红梅;发展贵州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份[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郭俊辉;周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J];辽宁经济;2005年12期
6 吕祖善;;明确任务 狠抓落实 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向深入[J];浙江经济;2005年18期
7 龚海涛;潘良宝;;循环经济建设在江苏的实践[J];污染防治技术;2005年03期
8 韦剑;杨瑞香;;铜山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的几点思考[J];污染防治技术;2005年06期
9 ;关于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的几点启示[J];黑龙江史志;2006年01期
10 苑鹏博;向刚;;实施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颖;海热提;谢涛;;北京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初步构想[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2 叶孟杰;麻尚润;;德国的循环经济法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启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龚海涛;潘良宝;;循环经济建设在江苏的实践[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如松;;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误区、转型途径和潜势产业[A];生态健康与循环经济——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5年
5 刘子成;伍长军;郑意兰;;新钢钒公司循环经济建设的实践[A];冶金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周晓惠;;用标准化手段加快循环经济建设[A];纪念第39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芳;;论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建设政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8 ;后记[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韦剑;孙晋营;曹忠雪;;徐州市诚意水泥公司循环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殷涛;冯庆全;杨民;;循环经济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煤炭工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杰拉;循环经济建设高歌猛进[N];柴达木日报;2013年
2 记者 杨巧玲;我市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建设[N];朔州日报;2014年
3 记者 孙玉宝 通讯员 方方;淮南加快循环经济建设[N];安徽日报;2005年
4 任绍敏;上海循环经济建设指标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青岛多层面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N];青岛日报;2005年
6 宋学春;青岛多层面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N];人民日报;2005年
7 陈登鹏 记者 蒋寒;长虹循环经济建设再现王牌风范[N];科技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静;开阳循环经济建设既得金山又保青山[N];贵州日报;2008年
9 王庄煤矿社区 辛海兰;浅析社区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责任[N];经理日报;2008年
10 记者 胡蕊蕊;全市循环经济建设渐入佳境[N];九江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金浩;海宁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2 侯丽媛;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规划和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罗胜;湖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4 韩啸;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武胜男;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当代中国循环经济建设[D];黑龙江大学;2014年
6 宋离东;南平炉下镇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建花;农村循环经济建设中的能源工程与利用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8 张丽莉;日照市循环经济建设基础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62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6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