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stic模型的我国城镇化演进轨迹分析
本文选题:城镇化率 + 城镇化进程 ; 参考:《生态经济》2015年07期
【摘要】: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步伐,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文章基于《中国统计年鉴》1949~2011年城镇化率数据,依据Logistic模型推演出中国城镇化率的非线性拟合曲线,进而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预测。Logistic模型分析表明,曲线拟合优度高,中国城镇化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1982年前,期末的城镇化率达21%)、成长阶段(1982~2010年,期末的城镇化率达50%)、成熟阶段(2010~2050年,期末的城镇化率达78.9%)、衰退阶段(2050年后,期末城镇化率达到极值100%),这种阶段划分与2011年以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本吻合,同时可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进行阶段性合理布局、制订相应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With the pace of economic growth,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gradually advancing. Based on the urbanization rate data of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from 1949 to 2011, the nonlinear fitting curve of urbanization rate in China is deduced 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 model, and the logistic model analysi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curve has high goodness of fi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gestation stage (before 1982, the urbanization rate reached 21% at the end of the term, the urbanization rate reached 50% in the growth stage from 1982 to 2010, the urbanization rate in the mature stage from 2010 to 2050, the urbanization rate at the end of the term reached 78.9%), and the stage of recession (after 2050). At the end of the year, the urbanization rate reaches an extreme value of 100%, which basically coincides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fore 2011.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provide a reasonable and phased distribution for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Make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作者单位】: 金陵科技学院;
【基金】: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项目(2014ZD68)
【分类号】:F29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相伟;;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年02期
2 阎慧臻;;Logistic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4 高春亮;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趋势预测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04期
5 梁普明,严勤芳,郏文纲;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测度及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86期
6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7 金玲;刘长滨;;建筑产业系统演化模型分析[J];建筑经济;2007年S2期
8 蒋辉;;我国人口预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1期
9 张乐勤;陈发奎;;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城镇化演进对耕地影响前景预测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10 孔凡文;许世卫;;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分析及预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会民;;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2 潘孝军;;中国城市化研究文献综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杨锦伟;董李娜;;基于三种数学模型的平顶山市未来20年人口预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4 张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提前转换城市发展模式——浅析现代服务型城市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5 苏素;贺娅萍;;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1年11期
6 白志礼;谭江蓉;曲晨;;县域城镇化问题的特异性与发展思路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5期
7 张妍;黄志龙;;中国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再考察[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8 黄锟;;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9 陈浩;郭力;;“双转移”趋势与城镇化模式转型[J];城市问题;2012年02期
10 谢涤湘;邓雅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问题述评[J];城市问题;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小玫;向波;袁凤华;;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协整分析[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白志礼;谭江蓉;曲晨;;我国城乡结构变革中的县域城镇化问题探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薛冰;徐可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目标导向下的户籍制度改革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年
4 刘金石;黄城;刘方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述评[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程小珊;;浅析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以人为本[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张良;张玉韩;;基于就业增长的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7 刘亚文;王牧;李新华;;融合与再生: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以太原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袁怀宇;;湖南城镇化水平与发展路径研究[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C];2012年
9 王云才;郭娜;;乡村传统文化景观遗产网络格局构建与保护研究——以江苏昆山市千灯镇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王俊;李佐军;;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沁清;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汇率政策[D];复旦大学;2010年
4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莫X;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云新;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冲突发生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陈航;港城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9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冯志军;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锦;“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成因与治理[D];暨南大学;2011年
2 罗飘;外向型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3 许伟;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国琴;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探索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肖艳丽;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公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陈国柱;不同生育政策对湖南省人口发展趋势影响的预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京;乡镇经济发展与农村公路的需求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8 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申延;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趋势[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10 赵丽华;工业化发展定位驱动下的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龙;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屈晓杰,王理平;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模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3 陈桂枝;;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以湖北黄冈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4 冯守平;;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模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陈彦光;周一星;;中国城市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王学保;蔡果兰;;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及人口预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张优智;侯海青;;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基于陕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5期
8 白南生;;关于中国的城市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04期
9 崔传义;党国英;王春光;温铁军;贺雪峰;梁茂信;段成荣;郭存海;陈建芬;尹冬华;;城市化是快了?还是慢了?——专家谈中国城市化进程[J];小康;2007年12期
10 郭杰;欧名豪;刘琼;欧维新;;江苏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周迪;[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宝;周宝同;刘川;;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因素分析——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15期
2 周新发;白薇;张博洋;;基于Logistic模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3年01期
3 曾子成;;实物配租廉租户住房满意度实证研究——基于Logistic模型[J];当代经济;2012年22期
4 吴祥佑;;基于logistic模型的寿险需求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付娉;;基于Logistic模型的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趋势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年03期
6 孔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实证研究——基于logistic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2期
7 廖日卿;;基于Logistic模型的服务型海关物流监控部门与物流企业共生关系研究[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民永久性迁移意愿统计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24期
9 李剑;黄蕾;杨程丽;;基于Logistic模型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员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07期
10 赵文英;葛礼霞;;基于改进Logistic模型的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预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季永青;牟军敏;刘明俊;戴建锋;;基于Logistic模型的船舶撞桥的概率研究[A];海洋船舶避碰论文集[C];2005年
2 姜宝山;赵立新;刘飞;;基于Logistic模型的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风险评价[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王珍珍;陈功玉;;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宁静;基于Logistic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评估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2 余爱华;Logistic模型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3 钱娜;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谢春岩;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基于Logistic模型的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5 黄锐;布朗运动的构造和随机Logistic模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翟欣;Logistic模型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证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7 张丽丽;基于Logistic模型的风险投资集群共生演化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04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0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