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沈阳市就业可达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8-08-21 09:17
【摘要】:将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方法引入到就业可达性测度研究中,在证明方法有效性的同时,也对研究案例沈阳市中心城区的就业可达性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结果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的就业可达性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机理有:1单中心的城市形态;2城市规划的功能性布局;3居住的郊区化;4旧城改造与政策性住房;5地理要素的空间阻隔。提出用足规划手段促进产业与人口均衡化布局、旧城改造与政策性住房的合理落位、完善城市交通,破除路径障碍与培育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等调控策略。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ao Si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into the study of employment accessibility measurement,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mployment accessibility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Shenyang.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strate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loyment accessibility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Shenyang is 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space, but appears to be an obvious center-periphery pattern. The mechanism of forming this pattern is the functional layout of urban planning, the suburbaniz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the spatial barrier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and the policy housing.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trol strategies, such as promoting the balanced layout of industry and popul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city and the reasonable fall of policy housing, perfecting the urban traffic, breaking down the path obstacle and cultivating the space structure of multi-center city by means of sufficient planning.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401172)
【分类号】:F24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志林;王茂军;;北京市职住空间错位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就业可达性与通勤时间的讨论[J];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2 吕斌;张纯;陈天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可达性变化研究——以北京为例[J];城市规划;2013年01期

3 魏冶;修春亮;高瑞;王绮;;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沈阳市绿地可达性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4期

4 刘志林;王茂军;柴彦威;;空间错位理论研究进展与方法论评述[J];人文地理;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斌;于慧丽;郑丽敏;么贵芬;;抽样方法比较研究——以北京市居民通勤时间调查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刘志林;王茂军;;北京市职住空间错位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就业可达性与通勤时间的讨论[J];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3 陆玉麒;;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4 彭菁;罗静;熊娟;郑文升;;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可达性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5 刘定惠;杨永春;朱超洪;;兰州市职住空间组织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2年02期

6 严小兵;焦华富;;犯罪地理国际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7 龙瀛;张宇;崔承印;;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分析北京职住关系和通勤出行[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8 刘定惠;朱超洪;杨永春;;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我国城市通勤研究进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10期

9 吕斌;张纯;陈天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可达性变化研究——以北京为例[J];城市规划;2013年01期

10 朱海明;刘成哲;于春青;张骥;;基于聚类分析的天津市就业岗位分布特征研究[J];城市;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吕斌;张纯;陈天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可达性变化研究:以北京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年

2 龙瀛;崔承印;张宇;何莲娜;;利用公交一卡通刷卡数据评价北京职住分离的空间差异[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张纯;易成栋;宋彦;;北京市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及变化研究——基于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和2001和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4 朱琛;孙姗珊;;城市不同居住区位群体就业可达性差异研究——以上海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5 史亮;张鑫;;大城市职住关系的问与策——交通出行视角下北京市职住关系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6 赵晖;凯;张德欣;赵文yN;;北京城市职住空间结构演变与通勤交通组织特征分析[A];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朱海明;李文华;蒋寅;曹伯虎;;基于聚类分析的天津市就业岗位分布特征研究[A];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于鹏;姚伟奇;王继峰;;通勤出行与职住分布关系研究[A];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发展——201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定惠;中国西部大城市过剩通勤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魏冶;流空间视角的沈阳市空间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彬;定制公交与定制公交客车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4 李想;大连主城区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功能动态[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5 赖见辉;基于移动通信定位数据的交通信息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么贵芬;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的时空对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冷炳荣;从网络研究到城市网络[D];兰州大学;2011年

3 郑美娟;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郑丽敏;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于慧丽;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变化及其对职住关系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捷;北京办公空间多中心格局下的城市交通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许妙玲;私家车碳排放与碳税设计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马珂;武汉市南湖组团职住空间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田艳争;合肥市外来务工者居住空间行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林静;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林;张艳;柴彦威;;中国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及其特征——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2 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彭晋福;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1999年08期

3 周素红,杨利军;广州城市居民通勤空间特征研究[J];城市交通;2005年01期

4 李强;李晓林;;北京市近郊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特征分析[J];城市问题;2007年07期

5 徐涛;宋金平;方琳娜;张宁;;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2期

6 周素红;闫小培;;基于居民通勤行为分析的城市空间解读——以广州市典型街区为案例[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7 宋金平;王恩儒;张文新;彭萍;;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8 孟斌;;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组织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12期

9 刘志林;王茂军;;北京市职住空间错位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就业可达性与通勤时间的讨论[J];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10 冯健,周一星;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基于千份问卷调查的分析[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忠忠;胡德华;;大学生移动搜索特征研究[J];知识管理论坛;2014年03期

2 王小宁;师伟伟;;基于Trust-TAM整合模型的移动搜索用户采纳行为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雅辉;;移动搜索的关键问题及前景展望[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井乐;;移动搜索应该=搜索+信息+电子商务[A];2007年中国通信学会“移动增值业务与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知津;韩正彪;周鹏;;网络信息移动搜索的结构框架与技术机理探讨[A];2010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华;;网络搜索服务的新经济模式——移动搜索[A];2009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薛广普;;面向个性化的移动搜索技术研究[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3年学术年会、五届五次理事会暨第六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报业篇)[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小冰;移动搜索寻求商业模式突破[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2 凌曼文;谁为移动搜索动真格[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3 文石;移动搜索凸现商机[N];计算机世界;2006年

4 清大 编译;移动搜索真的来了吗?[N];计算机世界;2006年

5 王建明;挖掘移动搜索金矿[N];计算机世界;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先爽 实习记者 杜超;搜索巨头深入移动搜索市场 移动搜索成网络经济新风潮[N];江苏科技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陈磊;移动搜索将怎样引领便利生活?[N];科技日报;2006年

8 马斌;移动搜索,将随3G起飞[N];人民邮电;2006年

9 北京博通智信咨询有限公司 郑晓平;移动搜索发展提速[N];人民邮电;2006年

10 ;移动搜索市场潜力巨大[N];人民邮电;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敏霞;移动搜索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2 沈琦;移动搜索的产业链及其盈利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牟晓霞;我国移动搜索业务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4 杨慧锋;中国移动搜索概况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5 黄政;青少年使用移动搜索行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师伟伟;移动搜索使用行为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7 尹佳;用户接受移动搜索业务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史育兰;移动搜索个性化查询结果推荐技术研究[D];西安邮电大学;2013年

9 韩璐;移动搜索业务的市场分析及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10 曹章于;Ontology在基于WAP的移动搜索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本文编号:2195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195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0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