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低碳发展视域下的科技政策:模式构建与演化路径

发布时间:2018-09-11 15:48
【摘要】:科技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演进与发展。基于低碳发展视域,以低碳经济理论、政策设计理论为基础,分析科技政策发展现状,从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3个方面识别科技政策维度,构建基于战略、中观与基础层面的S-M-B科技政策模式系统框架,并运用博弈观点分析科技政策模式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低碳科技政策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政策体系,需要基于系统观构建政策模式,并保障主客体之间在低碳发展中的政策均衡。最后,运用放大镜模型探析科技政策体系演化模型,提出对接-整合-融合的动态演化路径及具体管理启示。
[Abstract]: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has the distinct time characteristic, along with the time progress but unceasingly evolves and develop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theory of policy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dentifies the dimens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from three aspects: policy subject, policy object and policy objective, and constructs a strateg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policy design theory. The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S-M-B S & T policy model at the meso and basic level, and the mechanism of S & T policy model is analyzed by using game theor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olicy of low-carb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evolving policy system, which needs to build a policy model based on the system view and ensure the policy balance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n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Finally, using magnifying glass model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syste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ynamic evolution path of docking, integration-fusion and concrete management enlightenment.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GL1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XJC630009) 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项目(ZDKTB120101) 西南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2012)
【分类号】:F2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美国近期要在科技政策方面抓六件大事[J];学会;2002年12期

2 ;9·11事件以后的美国科技政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2年18期

3 李运祥;;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政策的沿革及伟大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7期

4 姜桂兴;;对印度新科技政策的解析[J];中外科技信息;2003年Z1期

5 刘助仁;冷战后美国科技政策导向及其启示[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1期

6 谢治国,胡化凯;冷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走向[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1期

7 钟有为;欧盟的科技政策导向[J];安徽科技;2003年12期

8 隋永强,潘勇,娄成武;关于我国区域科技政策制定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彭富国,彭炳忠;湖南科技政策效果的评估与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10 伍玉林;以日本的政策优势为鉴形成黑龙江的科技政策导向[J];科技导报;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制定向度的社会形塑[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杨斌;;中国科技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特性分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刘雯;;完善食品安全科技政策的思考及建议[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李光;文剑英;;从科学与社会互动看科技政策的目的[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5 李建峰;;中国与韩国科技政策的比较分析[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6 马来平;解世杰;;关于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4:科技创新——科学优先还是技术优先[C];2007年

7 郭晓林;;《区域发展战略及科技政策》(摘要)[A];2009'沿海区域产业科技管理研讨会会议资料(部分)[C];2009年

8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9 李喜先;;进行“冷聚变”研究是坚持科学精神[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7:“冷聚变”争论[C];2008年

10 刘立;;中国科技政策的议程设置模式: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为例[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武夷山;完善我国科技政策的三大建议[N];光明日报;2007年

2 常科;长宁区率先建立科技政策服务站[N];上海科技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燕宁;千名“科技政策辅导员”进万家企业[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钮怿;打开科技政策的“降落伞包”[N];文汇报;2012年

5 记者 唐乐燕;配套“组合拳”释放科技政策含金量[N];芜湖日报;2014年

6 孙蔚;科学价值观与科技政策的制定[N];科技日报;2001年

7 李壮;科技政策为自主创新保驾护航[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8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完善我国科技政策需三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9 郭凯;展望美国新政府的科技政策[N];大众科技报;2009年

10 窦晓竹;千名辅导员为企业提供“套餐式”政策服务[N];江苏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卉珏;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郝莹莹;欧盟科技政策及其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马欣员;美国科技政策及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华伦;知识流动视角下科技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我国公共科技政策制定及其评估体系的建立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2 张红太;试论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和谐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刘凯;湖南科技政策的制定状况与实施效果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珍燕;中美日科技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烁;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凌芳;科技政策的社会形成[D];湖南大学;2010年

7 管书华;科技政策制定与评价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杨健;我国科技政策制定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9 陈尧;重庆市科技政策效果评估与建议[D];重庆大学;2005年

10 覃永毅;科技政策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D];广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37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237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0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