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下黑水县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19:0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和阻碍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要素。寻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前必然选择。要判断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找到一种合理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方法。1992年,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出现,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地区的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成为判断其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依据。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下,通过对黑水县2008~2012年的人均资源消费、耕地面积和生物资源生产等数据的收集,计算了黑水县2008~201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赤字/盈余,计算结果显示:从2008年到2012年,黑水县生态足迹逐年上升,人均足迹从2008年的0.690416hm2上升到2012年的1.143881hm2。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局部波动较大,2011年生态承载力达到3.179107hm2。2009年只有2.510828hm2。生态赤字/盈余情况总的来看生态盈余大宇生态赤字,黑水县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通过对黑水县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至2012年,黑水县的万元GDP从0.937056025hm2/万元下降到了0.47399hm2/万元,黑水县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从1.00317上升到了1.17974,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在逐渐恢复,生态足迹占比分配趋于公平合理。 通过对黑水县生态系统发展能力和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计算,结果得出,黑水县2008年到2011年的生态系统发展能力整体高于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到2012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超过了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力。从增长速度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的增长速度整体快于生态系统发展能力的增长速度。 通过对黑水县县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给出了黑水县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点思路,一是加强农业投资,注重科技发展;二是选择生态工业发展道路,促进县域经济生态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学位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X22;F127
【部分图文】: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下黑水县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3.1 地理位置黑水县位于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东南比邻茂县,西南连接理县,西接红原县,东北临近松潘,介于北纬 31°35 到 32°38 、东经 102°35 到103°30 之间。平均海拔 3544 米,以山地为主,行政国土面积 4356 平方公里,管辖 17 个乡镇 124 个行政村。县城驻地芦花镇,距离成都 310 公里,海拔 2350米。
本文编号:2813721
【学位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X22;F127
【部分图文】: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下黑水县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3.1 地理位置黑水县位于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东南比邻茂县,西南连接理县,西接红原县,东北临近松潘,介于北纬 31°35 到 32°38 、东经 102°35 到103°30 之间。平均海拔 3544 米,以山地为主,行政国土面积 4356 平方公里,管辖 17 个乡镇 124 个行政村。县城驻地芦花镇,距离成都 310 公里,海拔 2350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书华,王忠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2 陈晨;夏显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1期
3 王松霈,徐志辉;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生态经济;1995年06期
4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年10期
5 谭伟文;文礼章;仝宝生;沈佐锐;高觅;;生态足迹理论综述与应用展望[J];生态经济;2012年06期
6 王勤花;张志强;;地球的生态负债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WWF《生命行星报告2006》分析[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7 王震,刘晶茹,王如松,杨建新;生态产业园理论与规划设计原则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年03期
8 顾怡川;宋绍杭;;基于生态足迹的藏北小城镇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西藏自治区那曲县古露镇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年02期
9 庄万禄,陶亚舒,王康;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之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7期
10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陈东景;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2813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13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