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省域运输效率与运输结构的动态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2 08:09
   为明晰运输效率与运输结构间的关系及动态作用机制,更好地发挥运输效率与运输结构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加强全面统筹规划并畅通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进一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融合发展,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技术效率。本文首先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2002-2016年中国各省(区市)的运输效率并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其次,运用熵值法构建了中国各省(区市)运输结构值并定义了均衡度、优势度等测度指标,从省域角度对运输结构的分布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测算得到的运输效率与运输结构值的基础上,构建了运输效率、运输结构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了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来论述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运输效率与运输结构二者之间的动态效应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2002-2016年期间,中国各省(区市)运输效率的区域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高西低”。总体上来讲,运输效率分布规律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态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大部分省(区市)运输效率值有所提升。(2)中国各省(区市)的运输结构值在空间上呈现出的分布规律表现为: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在时间上,各省(区市)运输结构的均衡度数值的波动趋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2002-2005年运输结构的均衡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且持续增长。(2)2006-2013年运输结构的均衡度经历了先波动下降,随后上涨的阶段,(3)2014-2016年运输结构的均衡度基本呈现稳定的态势。(3)运输效率与运输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脉冲函数结果表示,运输效率对运输结构冲击的响应为正向的,且在第一期达到正向影响最大值,即运输结构的变动与优化能够切实有效的促进运输效率的提升。通过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方差分解分析可知,在第5期和第10期的分解结果已基本相同,即可判断在第5个预测期之后每个系统均已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学位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224;F259.27
【部分图文】:

运输效率,省域


且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现代化物流发展速度加相对较高。对于货运行业,发展起步较早且运输结构相对较为合理,对大宗货需求有所降低;对于客运行业,注重发展公共交通等低排放运输方式,并使连加便利。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运输效率值在经历了 2010 年的回升之后,近年来又有所下运输行业内部对 CO2排放量的管控力度仍旧欠佳,同时该类省份地处西北内陆行业与经济的发展收到了地理区位条件的限制,且对运输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相使得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且运输业仍大多依赖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能源消费方式,导致该类地区的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效率有所下降。2 空间特征分析为清晰地展示各省(区市)在不同年份的运输效率在横向空间维度的变化,3.5 中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见图 3.5-3.7。

运输效率,省域


河北是我国运输业大省,尤其是货运行业发展起步较早,水平也相对较高,且产业布局较为合理,单位交通运输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也相对较低,因此运输效率较高、浙江与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枢纽中心,交输与对外经济发展水平均走在我国发展的前列,对于交通运输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的投资也相对较高且成效显著,对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及低碳交通理念相对到位,因此运输效率水平也相对较高。运输效率均值排名处于全国落后水平的省份是:宁夏、甘肃、云南、新疆以及贵州,效率值均在 0.3 以下,分别为 0.1935、02139、0.2517、0.2674 和 0.2620,效率水平较低,资源配置尚需进一步优化。上述五个地区大多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受到自然等条件限制,经济发展也相对较为落后,传统的粗放式经济模式仍对老式高能耗高的运输方式依赖较大;且收到地区发展条件制约,对交通运输节能技术投入不高,能源的使用尚未大面积普及,且对污染防治与治理的意识不高,因此导致运输效率较为低下。

运输效率,省域


在 2007-2011 年期间,整体来看,越来越多的省(区市)的运输效率已高于 0.3且多集中于黄渤海湾的河北、山东及华东地区的沿海一带。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较丰富,沿海一带对外交流密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较大对低碳交通理念落实到位,进而运输效率相对较高。西南地区的云南、华中腹地的湖北以及东北地区运输效率值相对较低。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受到其高原地势类型的限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程相对较为缓慢,体表现为铁路发展缓慢且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发展乏力等,同时近年来云南加大了对旅行业的扶持,为应对骤然升高的客运与货运需求,导致其对运输能耗转型的忽视,使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有所增加。陕西、湖北地区由于靠近高产煤炭的大省山西,煤炭的产与消费极大的促进了周边省份运输行业能源的消耗与 CO2的排放,造成的碳排放量遍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与辽宁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其在发过程中过于追求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从而忽视了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控制,现已入疲乏期,经济和结构亟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西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一)[J];能源与节能;2019年06期

2 李雪娇;;运输结构调整重在协调有序[J];经济;2018年05期

3 焦蕴平;;调整运输结构要做好“加减法”[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8年04期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J];交通财会;2018年11期

5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年03期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30期

7 林术生;一种运输结构趋势分析的定量方法[J];预测;1988年05期

8 灻海幫 ,李志东 ,陈良猷;Ⅰ类情况下的运输结构最优控制论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9 钱国锋;正确调整运输结构促进铁路建设[J];铁道工程学报;1989年03期

10 金矫;;调整运输结构加强公路建设[J];经济工作通讯;1984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谈大洋;;简析调整运输结构的政策取向[A];全国中等城市道路运政管理工作第十二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季永清;;调整运输结构 开拓水上客运市场[A];长江分道航行与船舶操纵技术——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学术论文集(第十辑)[C];1997年

3 焦宇至;万一民;;河北制定停限产措施严禁“一刀切”[A];对接京津——改革开放 协同发展论文集[C];2018年

4 车成;崔传涛;师立峰;;加快运输结构调整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A];全国中等城市道路运政管理工作第十二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五四;张伟亮;魏X;;基于市场调节和供求博弈的区域运输结构优化理论与模型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万红;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学术研讨会在津开幕[N];天津日报;2019年

2 记者 李蓉;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N];人民铁道;2019年

3 本报记者 杨圣学;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N];中国产经新闻;2019年

4 本报记者 李禾;保蓝天,运输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N];科技日报;2019年

5 全媒记者 魏捚依;河南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N];中国水运报;2019年

6 记者 廖丽华;福建六大行动调整优化运输结构[N];中国交通报;2019年

7 见习记者 樊雪菲;安徽扎实推进运输结构调整[N];中国水运报;2019年

8 记者 孟群舒;下大力气推进实施运输结构调整[N];解放日报;2019年

9 记者 孔垂炼 张红波;调整优化运输结构 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N];云南经济日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姜昌昆;辽宁建设全国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N];中国交通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珂;中国省域运输效率与运输结构的动态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2 庞胜彬;运输结构对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3 丁晓萍;基于能源消耗的综合运输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司德鹏;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结构演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段国钦;交通走廊运输需求分析及其运输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6 张斌;综合运输通道结构优化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温子兴;运输通道综合交通运输功能结构与运输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吴慧敏;我国区域交通能源消耗及节能潜力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易惠欣;京津城际公路快速通道功能分析与运输结构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张朔;区域综合交通运输需求预测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32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32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f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