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就业空间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49.27
【部分图文】:
在确定了论文研宄主题和要点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查阅电子、纸质等资料,广??收集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企业集聚等方面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纳与分??,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整体把握,并且能够结合前人研究内容,探索本文的创??之处。??(2)定性描述与空间统计??分析和描述城市活动各个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与演变规律,是认识一个??市空间结构的核心。本研宄将聚焦于武汉市就业空间分布,依托ArcGis软件实??对就业空间特征、行业分布特征的描述性统计与空间分布分析,最终对武汉市就??空间结构进行识别、描述,并对2008年-2013年武汉市就业结构的演变综合研判。??(3)定量分析与回归检验??对于武汉市多中心的识别,研宄将采用位序规模法则对企业规模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武汉市行业空间部分特征主要采用了最近邻指数和区位商指数进行描述分??析;对于多中心的形成影响因素与机制探索,论文将建立二值离散选择模型,釆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城市多中心形成进行分析。??1.3.2技术路线??
妒垦?宦畚模崳姡停粒樱裕牛遥В樱牐裕龋牛樱桑樱崳?相反表明就业人口分布趋于多中心。最终得到结果如下(图3.1),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模型斜率的绝对值小于1,说明首位街道不突出,中等或偏低的就业规模??的街道数量较多,并且q值偏小说明了武汉市不是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就业人口??的分布趋于多中心化。武汉市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所形成的“三镇鼎立”格局,一??开始就具有“多中心”的特点,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政策规划等因素,??也带动了城市就业集聚空间呈现多中心的结构模式。??14??^?\??s?10?'???B?f?V?=?-0J072K^?12.268??&?L?m??4??n?■...??■0?????????????????????i ̄?-????????i??????;?3?.1?乂??〇?1?2?3?4?5?6??图3.1武汉市2013年就业结构位序规模图??3.?1.2武汉市就业中心识别??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武汉市就业空间结构趋向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形态特征。??分析城市就业空间结构,首先要识别城市就业中心。关于就业中心的识别,前文已??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于就业中心的识别方法,这里用平均值或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来作为就业中心识别的判断标准。这种方法思想来源于美国学者威尔逊??(H.J.Neslon)城市职能分类思想。[M]威尔逊认为一个城市的主导职能是指假如一??种经济活动在这个城市里集中到可以支配这个城市的经济生活的数量程度
3.?2.1就业空间集聚水平变化??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将2008年武汉市就业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首先利用??位序一规模法则判断2008年武汉市就业空间集聚状态(图3.?3)。当进行多年对比??时,斜率值变大说明首位街道的就业规模在变大;Idl随时间变化越来越大,说明??近年来的区域就业分布集聚的驱动力大于分散;|q|随时间变化越来越小,说明区??域就业分布随年份变化分散大于集聚的力量。|q|值越大,说明就业人口分布的单??中心程度较高,反之则就业空间趋于多中心化。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自变量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说明2008年武汉市街道就业规模分布也是首位街道不突出,中等??或偏低的就业规模的街道数量较多,仍不属于单中心城市类型。与2013年回归模??型相比较,从截距来看,截距反映了首位街道的就业规模,2013年截距大于2008??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燕燕;王璐;文燕茹;樊冀琳;;福州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2 薛峰;伍进;;七星公园与龙脊梯田国内游客空间结构特征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06期
3 顾小光;汪德根;;我国工业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分析对象[J];经济管理;2006年19期
4 李红;张远飞;黄文祥;;典型地物的光谱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遥感信息;2012年03期
5 张瑜;王鹏飞;童昀;;陕西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视界;2018年23期
6 李周平;韩景倜;杨坚争;肖宇;;基于分层复杂网络的城际路网空间结构特征[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12期
7 白占国;从地貌空间结构特征预测土壤侵蚀的研究——以神府、东胜煤田区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1993年12期
8 李仁杰;郭风华;安颖;;近十年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1期
9 蒋志凌;向兰;;湖南湘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刘金祥;;哈尔滨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成因分析[J];现代城市;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丹晨;基于轮廓点空间结构特征的形状匹配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冯霞;基于变异函数和数据场的高分遥感影像空间结构特征描述[D];武汉大学;2014年
3 陈一祥;高分影像空间结构特征建模与信息提取[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磊;文钟镇田园综合体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路径[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2 邹艳皎;武汉市就业空间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李想;江苏省服务业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4 赵晓露;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芦冬梅;都市综合体的空间结构特征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孙晓乔;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器械技术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7 顾凤霞;基于城市主轴线景观的长春市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邱鹏;小相岭山地阔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武丽丽;潘天寿与张大千荷花作品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姚学英;公共体育设施舒适度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63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6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