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及技术差距研究——基于共同前沿的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估算
【部分图文】:
按照张宁等[21]对此问题的深化思路,本文将共同前沿下的绿色全要素能源绩效指数(MGTEPI)分解为组内的绩效指数和技术差距比率,如图1所示。假设A点属于组1,且A点的坐标为(e,g)。组前沿技术下,沿着特定方向的最优值坐标为(b,h)。将GGTEPI定义为潜在的能源效率与实际的能源效率之比,即(b/h)/(e/g)。同理,共同前沿下的MTGEPI为(a/f)/(e/g)。因此,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差距比率(GMTRE)为(a/f)/(b/h)。MTEPI的分解公式如下:
由图2和表8可知,在整个样本期内,第1组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技术差距比率始终大于93%,且从2009年开始,技术差距比率一直为1。主要是由于第1组所包含的省区市改革开放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在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等方面都发挥着窗口的作用,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强,在能力利用效率方面的管理方式、人才选用、制度制定等均比较成熟。由表8可知,与第1组相比,第2—4组的MTR值比较低,分别为0.769、0.275和0.357,与共同前沿相比,3个组分别还有23.1%、72.5%和64.3%的提升空间。第1组在2007年MTR有所降低后,2008年开始回升,自2009年之后,始终保持为1,即第1组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在两种前沿下一样。第2组在2006—2016年间MTR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2015年降至最低0.630后,2016回升至0.647,说明第2组所含的省区市在兼顾环境的同时,开始在能源利用方面发力。第3组在整个样本期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第3组所包含的省区市在能源利用方面还没有有效措施。第4组的MTR值呈现波动发展的趋势,说明第4组所包含的省区市还没有为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改善创造足够的条件。
2006—2016年组前沿以及共同前沿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博;;中国能源强度差异与影响因素效应的分解研究[J];软科学;2015年05期
2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生产技术异质性、二氧化碳排放与绩效损失——基于共同前沿的国际比较[J];科研管理;2014年10期
3 吕斌;王科;徐志强;;针对能源效率问题的中国地区聚类[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4 王姗姗;屈小娥;;基于环境效应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5 林伯强;孙传旺;;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6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环境绩效与节能减排潜力[J];经济管理;2010年10期
7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Yongze Yu;Dayong Liu;;Chinese-Styl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FP: Race to the Bottom or Race to the Top[J];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2018年04期
2 Marlies Schütz;Han Li;Nicole Palan;;Ar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ese Provinces Catching up with the Eas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nvergence Processes across China[J];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7年04期
3 赵楠;王涛;李江华;;中国地区农业信贷效率测算及收敛性分析[J];经济统计学(季刊);2015年02期
4 姬卿伟;李跃;;中国实物资本“可变折旧率”测算[J];经济统计学(季刊);2015年02期
5 孙永强;颜燕;;要素结构、经济增长与发展战略[J];经济统计学(季刊);2015年02期
6 张国兴;高秀林;汪应洛;郭菊娥;;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协同的有效性研究:1997-201[J];管理评论;2015年12期
7 潘敏杰;张继良;王紫绮;;基于环境约束的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8 王惊涛;郝春晖;龚本刚;;环境视角下区域中小企业能源效率测度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9 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J];经济研究;2015年12期
10 喻翠玲;梁彩懿;;能源效率地区差异、能源消费结构与中国碳排放[J];开发研究;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东;赵涛;;能源强度、工业化与经济梯度的交互冲击响应研究[J];软科学;2014年09期
2 姜磊;季民河;;我国能源强度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分析[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3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4 王文举;向其凤;;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0期
5 王群伟;周德群;周鹏;;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及减排潜力研究——以我国主要工业省区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1年06期
6 刘明磊;朱磊;范英;;我国省级碳排放绩效评价及边际减排成本估计: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1年03期
7 田志勇;刘丙午;霍灵瑜;;能源消费结构对单位GDP能耗影响的回归分析模型[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1年01期
8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管理科学;2010年06期
9 彭昱;;政府投资对能源消耗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0年12期
10 王秋彬;;工业行业能源效率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0~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育威;;格L~x上的点式距离函数[J];应用数学;1988年03期
2 陈淼超;;距离空间的距离函数与诱导距离函数的关系以及应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何桢;王晶;李湧范;;基于改进的距离函数法的多响应稳健参数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4 邓忠奇;;方向距离函数中方向向量的最优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年04期
5 张克邦;唐俊杰;;约束最优化问题的距离函数算法及其收敛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6 许红胜;张俊礼;葛斌;;基于产出距离函数的热电产品成本分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26期
7 缪彩花;;距离函数的性质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8 李静;陈武;;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中国省区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倪仁兴;局部凸空间上的f-(共)远达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彭育威;;L—fuzzy集上的一种点式距离函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大成;中国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与资源配置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亚;我国寿险公司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年
2 郝瑞华;陕西省旅游业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3 杜伟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纺织业绿色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年
4 孙林;基于定向技术距离函数和效用函数的收益型Malmquist指数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边瑞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9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79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