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口收缩城市的空间格局与类型识别
【部分图文】:
在测算2005-2015年全省各县(市、区)人口变化率PV的基础上,采用自然断点法在Arcgis 10.2中进行人口增长与收缩分区,分为人口重度收缩区(-25.86<PV<-12.59),人口轻度收缩区(-12.59<PV<-3.18),人口发展停滞区(-3.18<PV<6.67),人口低速增长区(6.67<PV<23.58),人口快速增长区(23.58<PV<56.68),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全省各个县(市、区)的人口变化率处在[-25.86,56.68],平均值为1.63,中位数为1.36,整体上常住人口处于增加状态,与湖北省全省常住人口的变化基本一致。变化率为负的县(市、区)共有46个,占全省总数量的一半以上。整体而言,相较于一般收缩区、一般增长区以及发展停滞区等人口变化不显著的县(市、区)的数量,全省范围内变化程度较大的县(市、区)数量较少,构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人口变化率分布结构。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存在相似人口变化率聚集的均质连片区,如鄂西恩施州连片的人口发展停滞区、鄂西北十堰市连片的一般收缩区以及襄阳市的部分县(市、区)连片的发展停滞区,同时也存在被均质连片区域包围的个别异质性区域(如神农架、枣阳市等)。
本文根据各县(市、区)2005年以来的人口净流量将其分为人口持续流入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以及非持续性流动地区,再结合常住人口规模变化得到湖北省人口流动与规模变化交互类型分布图(图2)。其中,持续流失—人口收缩区域是人口流动与规模变化交互类型的主要类型,即符合“人口持续流出且常住人口规模减少”标准的“人口收缩城市”的数量最多,达到37个,且多数呈片区分布,主要包括处于鄂西北的十堰收缩片区、宜昌—恩施收缩片区、荆州市收缩片区,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是导致这些县(市、区)人口收缩的主要原因。持续流失—增长型区域24个,数量仅次于持续流失—人口收缩区域,这些区域多为各地市的市辖区及其紧邻县域,其人口规模没有收缩反而增加。可见,这些区域虽然存在人口外流现象,但其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对人口的吸引力逐步上升,外流人口逐渐减少,同时区域内因自然增长和户籍迁移导致了户籍人口不断增加,因此表现为持续流失—人口增加的叠加现象。而持续流入增长型城市较少,分别是武汉市辖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石市辖区、十堰市辖区和宜昌市辖区6个区,均为武汉市区或者各地市辖区。这6个市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及就业岗位方面对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吸引其他县(市、区)人口流入这些区域,且流入人口在不断增加,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大于户籍人口增长,从而表现出持续流入—人口增长的特征。此外,波动—人口增长型区域数量较少,且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而波动—人口收缩型区域主要以黄冈市连片区域为主。总体而言,湖北省人口收缩现象比较明显,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空心化的特征,即存在除市辖区以外的空心连片区域,西部人口收缩城市数量远高于东部地区,这与区域增长的非均衡格局以及人口流动的核心边缘效应有很大关系。具体原因是鄂西多高山少平原的恶劣地形条件以及较差的经济基础,使其在全省的发展竞争中不具备比较优势。
中心袭夺型指其毗邻的中心城市属于人口持续流入而规模增加的城市,且其人均GDP初始值在全省所处位序靠后的人口收缩县市。这些县(市、区)在持续增长与一体化的区域环境中愈加受到周边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内“负虹吸效应”的影响,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不断向发展环境更优越、行政效能更高的地区外流。如十堰市的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等(图3类型(4)),在2005年人均GDP排名为全省末尾,人口、资源向十堰市辖区以及其他区域中心流动,是较为典型的中心袭夺型人口收缩城市。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应以区域均衡发展为核心思想,资金、技术等投入和各项政策指标应向这些城市适当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更优惠的待遇吸引人才,在提升城市自身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以与中心城市互补式的产业模式发展经济,以减弱和消除区域间的虹吸效应。五结论与讨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冰清;沈正平;陆玉麒;王毅;;江苏省流动人口分布的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基于城乡建设用地的探讨[J];人文地理;2017年06期
2 李牧;郝晋珉;陈丽;顾恬玮;管青春;陈爱琪;;中国地级市城乡建设用地与人口增长脱钩分析[J];资源科学;2019年10期
3 杜婉婷;李淑杰;黄梦佳;曹竞文;齐鲁;;边境地区城乡建设用地与人口变化脱钩研究——以吉林省珲春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年08期
4 杨永磊;郭万明;;新型城镇化人地挂钩政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6年02期
5 张勇;胡心意;;安徽省城乡建设用地与人口变化脱钩探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06期
6 莫莲;谢德体;骆云中;王帅;张星星;;重庆市璧山区城乡建设用地与人口时空演变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1期
7 李晴宇;李月芬;龚河阳;王冬艳;;长吉两市城乡建设用地人地挂钩供求指标预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8 ;以北京为标杆的2035协调发展指标比较[J];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45期
9 张建斌;;浅析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管理[J];科技资讯;2007年13期
10 王开泳;陈妤凡;丁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下中国人口增长对城乡建设用地的影响与需求预测[J];中国土地科学;2016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灿明;江西省城乡建设用地与人品脱钩关系及时空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1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8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