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07 23:05
【目的】研究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方法】使用熵权TOPSIS法计算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1)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个别时段出现波动;2)两者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对旅游业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37~0.728之间,旅游业各子系统对新型城镇化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87~0.706之间,旅游业关联的主导要素是旅游市场和旅游收益,新型城镇化关联的主导要素是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两者关系度渐趋磨合,但均处在颉颃阶段,它们的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结论】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两者的关联度较强,它们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02期 第54-64页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7—2018年重庆旅游业评价
从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来看,它们的综合评价指数增速不同,具体表现为:1)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同新型城镇化这一系统整体的发展存在相似性。经济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在2007—2018年保持匀速增长,表明重庆市经济稳定发展;人口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在2013—2014年和2017—2018年迅速增长,这与人口素质提高密切相关,其余各时段则保持匀速增长;社会城镇化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2007—2011年政府对教育文化事业投入较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尚处于较低阶段,后随着基建公服设施的完善,它的综合评价指数0.220升至0.952,进入高水平阶段。2)城镇化空间扩展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以较快速度进行土地扩张。2007—2015年,土地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以年均8.68%的速度增加;2016年该指数出现小幅度下降,主要源于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幅减少;之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再次增加,城镇地域面积持续增大。3)科研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呈阶梯式上升态势,从0.002增长到0.936,增幅较大;但该指数在2011—2012年小幅下降,这与当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及全市高等院校师生数减少有关。4)生态友好度综合评价指数波动增长后渐趋下降,变幅较大,主要受政府用于环保建设的资金力度、工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表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还有较大上升空间。5)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数除个别年份外,在整个研究期间呈现下降态势,从0.721下降到0.265,表明重庆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发展失调。2.2 旅游业发展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 杨秀平,张大成. 生态经济. 2018(08)
[2]山西省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邓椿.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3)
[3]江苏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研究[J]. 周贵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4)
[4]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机制[J]. 高楠,张新成,马耀峰,王琳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5]四川省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J]. 赵陈,宋雪茜,方一平. 山地学报. 2017(03)
[6]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分异研究[J]. 向丽. 生态经济. 2017(04)
[7]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应评价——以张家界为例[J]. 唐鸿,刘雨婧,麻学锋. 经济地理. 2017(02)
[8]产城融合视角下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研究——以恩施州为例[J]. 张英,杨奕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08)
[9]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 张引,杨庆媛,闵婕. 地理学报. 2016(05)
[10]旅游导向型城镇化RIS模式及实践应用——以温州雁楠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J]. 余青,魏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硕士论文
[1]渝东南一区五县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白瑞奋.重庆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04038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02期 第54-64页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7—2018年重庆旅游业评价
从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来看,它们的综合评价指数增速不同,具体表现为:1)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同新型城镇化这一系统整体的发展存在相似性。经济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在2007—2018年保持匀速增长,表明重庆市经济稳定发展;人口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在2013—2014年和2017—2018年迅速增长,这与人口素质提高密切相关,其余各时段则保持匀速增长;社会城镇化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2007—2011年政府对教育文化事业投入较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尚处于较低阶段,后随着基建公服设施的完善,它的综合评价指数0.220升至0.952,进入高水平阶段。2)城镇化空间扩展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以较快速度进行土地扩张。2007—2015年,土地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以年均8.68%的速度增加;2016年该指数出现小幅度下降,主要源于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幅减少;之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再次增加,城镇地域面积持续增大。3)科研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呈阶梯式上升态势,从0.002增长到0.936,增幅较大;但该指数在2011—2012年小幅下降,这与当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及全市高等院校师生数减少有关。4)生态友好度综合评价指数波动增长后渐趋下降,变幅较大,主要受政府用于环保建设的资金力度、工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表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还有较大上升空间。5)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数除个别年份外,在整个研究期间呈现下降态势,从0.721下降到0.265,表明重庆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发展失调。2.2 旅游业发展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 杨秀平,张大成. 生态经济. 2018(08)
[2]山西省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邓椿.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3)
[3]江苏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研究[J]. 周贵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4)
[4]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机制[J]. 高楠,张新成,马耀峰,王琳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5]四川省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J]. 赵陈,宋雪茜,方一平. 山地学报. 2017(03)
[6]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分异研究[J]. 向丽. 生态经济. 2017(04)
[7]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应评价——以张家界为例[J]. 唐鸿,刘雨婧,麻学锋. 经济地理. 2017(02)
[8]产城融合视角下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研究——以恩施州为例[J]. 张英,杨奕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08)
[9]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 张引,杨庆媛,闵婕. 地理学报. 2016(05)
[10]旅游导向型城镇化RIS模式及实践应用——以温州雁楠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J]. 余青,魏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硕士论文
[1]渝东南一区五县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白瑞奋.重庆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04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90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