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1 01:06
以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目标,建立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灰色关联方法(GRA),定量评判2005-2015年2系统各要素间的耦合关联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类型进行划分,研究其时空耦合特征。结果表明: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属于中高等关联,科技型人才与财政科技拨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明显,科技金融对进出口贸易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研究期内,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先后经历了波动上升、持续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过程;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处在初级协调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间差异,具有"沿海-长江经济带-内陆"3级阶梯递减的变化规律,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格局。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20,40(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中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演变
接下来分析各地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图1)。耦合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为0.690-0.709,属于中度以上耦合,二者互动关系较强,先后经历了波动上升(2005-2008年)、持续下降(2008-2011年)、缓慢上升(2011-2015年)的过程。2008年耦合度下降可能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金融市场上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体系作用机制与金融市场服务结构不健全。2011年起,耦合度逐渐提高,这与中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与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从0.421增加至0.439,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这可能与国务院2006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的若干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扶持政策有关,从中央到地方正式展开了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举措,涉及银行、保险、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债券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科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共同推动了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分省来看(图2),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为0.577~0.807,处在中、高度耦合阶段。山西耦合度最高,说明科技金融发展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重庆处于中度耦合状态,其它地区处于高度耦合阶段。整体上,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明显,然而当2个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均较低时,耦合度也会出现较高的结果,无法分辨出低水平的耦合或高水平的耦合,即耦合度的高低无法判断系统整体的协调程度。基于此,文章引入耦合协调指数,进一步探究中国各省市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和谐一致的良性互动关联程度。
从整体演变趋势看:(1)北京是首个协调度超过0.6的地区,领先全国其他地区最先进入良好协调状态;(2)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的协调度分别为0.561、0.552、0.529、0.582,长期稳定在中级耦合协调水平,表明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处于有效耦合发展阶段,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再加上科技金融资金的有效支持,带动并引导市场型金融投资流向,初步实现了资金有效配置;(3)是协调度0.4~0.5的地区,包括天津、辽宁、安徽、福建、山东等,除江西外,其他地区协调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在初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4)协调度在0.4以下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包含地区数目最多,处在勉强协调阶段,表明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的耦合发展模式,各地区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尽快实现二者的高度耦合协调发展。图3 中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分析[J]. 张芷若,谷国锋. 经济地理. 2019(04)
[2]中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影响因素关系研究[J]. 李俊霞,温小霓. 中国软科学. 2019(01)
[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J]. 李二玲,崔之珍. 地理科学. 2018(09)
[4]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及时空分异研究[J]. 赵传松,任建兰,陈延斌,刘凯. 地理科学. 2018(02)
[5]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J]. 周春山,余波,史晨怡,王宇渠. 地理科学. 2018(02)
[6]江苏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研究[J]. 戚湧,郭逸.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01)
[7]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 于婷婷,宋玉祥,阿荣,浩飞龙,朱邦耀. 地理科学. 2018(01)
[8]科技金融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 徐玉莲,赵文洋,张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11)
[9]中国科技金融发展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薛晔,蔺琦珠,高晓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07)
[10]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J]. 吴连霞,赵媛,马定国,管卫华. 地理科学. 2015(06)
博士论文
[1]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与效率研究[D]. 和瑞亚.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92015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20,40(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中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演变
接下来分析各地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图1)。耦合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为0.690-0.709,属于中度以上耦合,二者互动关系较强,先后经历了波动上升(2005-2008年)、持续下降(2008-2011年)、缓慢上升(2011-2015年)的过程。2008年耦合度下降可能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金融市场上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体系作用机制与金融市场服务结构不健全。2011年起,耦合度逐渐提高,这与中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与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从0.421增加至0.439,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这可能与国务院2006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的若干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扶持政策有关,从中央到地方正式展开了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举措,涉及银行、保险、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债券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科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共同推动了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分省来看(图2),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为0.577~0.807,处在中、高度耦合阶段。山西耦合度最高,说明科技金融发展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重庆处于中度耦合状态,其它地区处于高度耦合阶段。整体上,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明显,然而当2个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均较低时,耦合度也会出现较高的结果,无法分辨出低水平的耦合或高水平的耦合,即耦合度的高低无法判断系统整体的协调程度。基于此,文章引入耦合协调指数,进一步探究中国各省市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和谐一致的良性互动关联程度。
从整体演变趋势看:(1)北京是首个协调度超过0.6的地区,领先全国其他地区最先进入良好协调状态;(2)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的协调度分别为0.561、0.552、0.529、0.582,长期稳定在中级耦合协调水平,表明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处于有效耦合发展阶段,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再加上科技金融资金的有效支持,带动并引导市场型金融投资流向,初步实现了资金有效配置;(3)是协调度0.4~0.5的地区,包括天津、辽宁、安徽、福建、山东等,除江西外,其他地区协调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在初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4)协调度在0.4以下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包含地区数目最多,处在勉强协调阶段,表明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的耦合发展模式,各地区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尽快实现二者的高度耦合协调发展。图3 中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分析[J]. 张芷若,谷国锋. 经济地理. 2019(04)
[2]中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影响因素关系研究[J]. 李俊霞,温小霓. 中国软科学. 2019(01)
[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J]. 李二玲,崔之珍. 地理科学. 2018(09)
[4]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及时空分异研究[J]. 赵传松,任建兰,陈延斌,刘凯. 地理科学. 2018(02)
[5]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J]. 周春山,余波,史晨怡,王宇渠. 地理科学. 2018(02)
[6]江苏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研究[J]. 戚湧,郭逸.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01)
[7]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 于婷婷,宋玉祥,阿荣,浩飞龙,朱邦耀. 地理科学. 2018(01)
[8]科技金融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 徐玉莲,赵文洋,张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11)
[9]中国科技金融发展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薛晔,蔺琦珠,高晓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07)
[10]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J]. 吴连霞,赵媛,马定国,管卫华. 地理科学. 2015(06)
博士论文
[1]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与效率研究[D]. 和瑞亚.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92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09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