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类分与空间选择:集聚理论的新前沿
发布时间:2021-07-08 07:26
异质性的存在是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基础,以集聚理论为核心,如何更好地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的不均匀分布成为了该学科的研究重点。空间类分与空间选择作为集聚理论的最新前沿,从全新的视角对经济活动在空间的不均匀分布进行了解释。为了全面理解类分和选择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外学者在此方面研究的文献梳理,总结归纳出空间类分和空间选择的内涵以及产生机制:空间类分以互补性和事前进入机制为主,指异质性主体的异质性区位选择;空间选择以优胜劣汰和事后进入机制为主,指较大规模的城市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天赋(能力)较低的主体淘汰掉,最终只留下最有天赋的主体的过程。同时,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其相互作用的动态模型框架。其次从城市构成质量、城市选择和城市生产力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类分和选择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类分和选择对于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提出高效率的区域政策、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异质性主体—城市"最优匹配的重要启示。
【文章来源】:经济学家.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集聚理论的类型
如今在研究城市生产力的集聚机制时,城市经济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生产力优势的多种来源。在每种来源的背后,其作用机制也各有不同。结合Combes等[23]和Eeckhout等[17]的实证研究,这三种机制对于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效果可由图6刻画。具体地讲,集聚经济是让所有的主体的生产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整个城市效率分布的右移动,如图6(a);空间类分则通过互补性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聚集更多高能力的主体来提高城市生产效率,表现为城市效率分布的厚尾,如图6(b);空间选择则是通过优胜劣汰原则将城市中效率低下的主体淘汰掉,仅留下最有能力的主体,从而得到远高于平均水平的生产力,表现为城市效率分布的左截断,如图6(c)。四、总结与启示
优胜劣汰机制指的是当微观主体的能力与城市的规模不相匹配时就会选择自动退出。换言之,如果市场价格在所有市场间都是相等的,那么所有的企业都倾向于进入更大的市场,因为它们能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卖出更多的商品。所以任何均衡自然而然地需要在更大城市中有着更低的价格,以至于一些企业会选择去更小的市场。那么,哪些企业会留在更大市场中呢?比较两个不同规模的市场,企业家面临如下权衡:在较大市场中,他能期望卖出更多商品(因为有更多的消费者),但是其价格—成本盈余很小(因为竞争更加激烈)。而一个更有能力的企业家,其边际成本更低,从而会有一个更大的价格—成本盈余,因此在较大市场中提高销售量会获得相对更多的收益。最终在均衡处,更有能力的企业家将会进入更大的市场,而能力较低的企业家将会进入较小的市场。Combes等更加直接地描述了这一现象,他们认为,选择是指在更大的市场中面临更激烈地竞争时,弱小的企业无法生存[23]。Melitz和Ottaviano在异质性产业动态框架中纳入了可变价格—成本加成,并表明更大的市场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这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反过来,这又导致了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退出[24]。这表明了在较大城市中,企业和工人的平均生产率较高。简单地讲,效率最高的企业比效率低下的企业更倾向于在大市场中布局,因为高效企业的销售额更高,从而可以节省更多的交易成本。此外,对于效率高的企业来说,在大市场上更加激烈的本地竞争也不是什么问题[15]。“优胜劣汰”的核心就是竞争,倾向于在产业均衡处淘汰掉低效的生产者。一般而言,规模更大的城市竞争往往更激烈,竞争程度的增强巩固了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淘汰掉了市场中相对没有效率(高成本)的企业[19]。因此在大城市中选择效应更强,它的生产效率分布相比小城市而言往往具有明显的左截断,如图2。事实上,在同一区位的同一产业,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会同步发生:有较高收入的企业家将会在市场中生存,而收益较差的企业家将会选择离开,进而被新的进入者取代。这也是为什么在较大的市场中企业的流失率较高且预期寿命较短的原因。事后进入机制指的是异质性微观主体将自身的能力与相应的城市规模进行比较之后所作的最终决定。具体而言,他们根据企业所在部门的性质[25]、到达该城市的顺序[26]、产业前后关联的受益程度[9]、生产效率的高低[27]或者是达尔文主义原则[24]来进行选择。Behrens等认为规模更大的城市会拥有更大的市场和更激烈的竞争,这使得在事后只有最有效率的企业才能在此盈利[20]。与空间类分的事前进入机制不同,一方面,该机制不需要微观主体支付沉没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该机制确定的城市即是微观主体最终进入的城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城市生产率优势:集聚、选择还是群分效应[J]. 张国峰,李强,王永进. 世界经济. 2017(08)
[2]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研究评述[J]. 梁琦,陈强远,王如玉. 经济学动态. 2016(04)
本文编号:3271134
【文章来源】:经济学家.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集聚理论的类型
如今在研究城市生产力的集聚机制时,城市经济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生产力优势的多种来源。在每种来源的背后,其作用机制也各有不同。结合Combes等[23]和Eeckhout等[17]的实证研究,这三种机制对于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效果可由图6刻画。具体地讲,集聚经济是让所有的主体的生产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整个城市效率分布的右移动,如图6(a);空间类分则通过互补性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聚集更多高能力的主体来提高城市生产效率,表现为城市效率分布的厚尾,如图6(b);空间选择则是通过优胜劣汰原则将城市中效率低下的主体淘汰掉,仅留下最有能力的主体,从而得到远高于平均水平的生产力,表现为城市效率分布的左截断,如图6(c)。四、总结与启示
优胜劣汰机制指的是当微观主体的能力与城市的规模不相匹配时就会选择自动退出。换言之,如果市场价格在所有市场间都是相等的,那么所有的企业都倾向于进入更大的市场,因为它们能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卖出更多的商品。所以任何均衡自然而然地需要在更大城市中有着更低的价格,以至于一些企业会选择去更小的市场。那么,哪些企业会留在更大市场中呢?比较两个不同规模的市场,企业家面临如下权衡:在较大市场中,他能期望卖出更多商品(因为有更多的消费者),但是其价格—成本盈余很小(因为竞争更加激烈)。而一个更有能力的企业家,其边际成本更低,从而会有一个更大的价格—成本盈余,因此在较大市场中提高销售量会获得相对更多的收益。最终在均衡处,更有能力的企业家将会进入更大的市场,而能力较低的企业家将会进入较小的市场。Combes等更加直接地描述了这一现象,他们认为,选择是指在更大的市场中面临更激烈地竞争时,弱小的企业无法生存[23]。Melitz和Ottaviano在异质性产业动态框架中纳入了可变价格—成本加成,并表明更大的市场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这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反过来,这又导致了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退出[24]。这表明了在较大城市中,企业和工人的平均生产率较高。简单地讲,效率最高的企业比效率低下的企业更倾向于在大市场中布局,因为高效企业的销售额更高,从而可以节省更多的交易成本。此外,对于效率高的企业来说,在大市场上更加激烈的本地竞争也不是什么问题[15]。“优胜劣汰”的核心就是竞争,倾向于在产业均衡处淘汰掉低效的生产者。一般而言,规模更大的城市竞争往往更激烈,竞争程度的增强巩固了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淘汰掉了市场中相对没有效率(高成本)的企业[19]。因此在大城市中选择效应更强,它的生产效率分布相比小城市而言往往具有明显的左截断,如图2。事实上,在同一区位的同一产业,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会同步发生:有较高收入的企业家将会在市场中生存,而收益较差的企业家将会选择离开,进而被新的进入者取代。这也是为什么在较大的市场中企业的流失率较高且预期寿命较短的原因。事后进入机制指的是异质性微观主体将自身的能力与相应的城市规模进行比较之后所作的最终决定。具体而言,他们根据企业所在部门的性质[25]、到达该城市的顺序[26]、产业前后关联的受益程度[9]、生产效率的高低[27]或者是达尔文主义原则[24]来进行选择。Behrens等认为规模更大的城市会拥有更大的市场和更激烈的竞争,这使得在事后只有最有效率的企业才能在此盈利[20]。与空间类分的事前进入机制不同,一方面,该机制不需要微观主体支付沉没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该机制确定的城市即是微观主体最终进入的城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城市生产率优势:集聚、选择还是群分效应[J]. 张国峰,李强,王永进. 世界经济. 2017(08)
[2]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研究评述[J]. 梁琦,陈强远,王如玉. 经济学动态. 2016(04)
本文编号:3271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27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