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扬州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演化及机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28 00:30
空间关联是产城融合问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以扬州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为研究对象,基于近百年历史地图等数据,采用热点分析法、蜂巢网格法对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进行测算,对微观空间关联形态进行分析,揭示两者中长期、微观尺度关联模式及一般机理。结果表明:①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经历了强-弱-强的演化过程,两者存在紧密的时空对应关系。1949年之前及计划经济时期,居住空间和工业空间紧密融合;住房体制"双轨制"及市场化时期,两者日渐疏离;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居住、工业、服务业空间出现了产城融合的新趋势。②居住-工业的关联形态从内圈层向外,由自由无序转向规整有序,反映了居住空间由产业从属空间向独立、主导空间转化的历史进程。③居住空间建设主体、工业产业类型、居民通勤条件、外部空间影响是空间关联演化的主要因素。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 2020,39(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蜂巢网格法指标说明
该时期新增居住空间热点逐步向东、向北方向移动,扩张空间集中于外城区东北古运河沿线的曲江、梅岭片区(图2c;图3中2B)。该时期,居住空间扩张特征为:一是居住空间扩张仍表现为非均衡单向扩张特征。二是居住空间扩张仍表现为临河特征。这是由于临河是扬州工业空间扩张的指向,而工业空间是居住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3.4 福利住房与市场化双轨制后期
3.6 住房体制市场化调整完善期居住空间扩张特征为:一是扩张方向较均衡,各方向均出现了空间热点(图2f),如新城西区(图3中2A),第二城片区(图3中2A),西南三湾片区(图3中3B),西北蜀岗片区(图3中1B),东部河东片区(图3中2C);二是近郊区成为居住空间扩张热点,5个热点均位于近郊区;三是居住、工业、服务业空间融合趋势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职住空间匹配及影响因素研究[J]. 张逸姬,甄峰,罗桑扎西,朱炜宏,唐璞山. 规划师. 2019(07)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西宁城市居民通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张雪,柴彦威. 地理研究. 2018(11)
[3]基于社区尺度的互联网企业空间格局与演化——以扬州市区为例[J]. 王丹,方斌,陈正富. 经济地理. 2018(06)
[4]转型期广州市居民职住模式的群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张济婷,周素红. 地理研究. 2018(03)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时空格局分析——来自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实际考察[J]. 丛海彬,邹德玲,刘程军. 经济地理. 2017(07)
[6]高铁站区与城郊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研究——以京沪、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为例[J]. 邹卓君,郑伯红. 经济地理. 2017(03)
[7]长春市居住与工业空间演进的耦合性测度及影响因素[J]. 申庆喜,李诚固,胡述聚. 人文地理. 2017(01)
[8]基于多源轨迹数据挖掘的城市居民职住平衡和分离研究[J]. 史新宇.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6)
[9]2002-2012年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研究[J]. 申庆喜,李诚固,周国磊,马佐澎. 地理研究. 2015(10)
[10]2000-2010年广州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及机制分析[J]. 周春山,罗仁泽,代丹丹. 地理研究. 2015(06)
本文编号:3367414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 2020,39(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蜂巢网格法指标说明
该时期新增居住空间热点逐步向东、向北方向移动,扩张空间集中于外城区东北古运河沿线的曲江、梅岭片区(图2c;图3中2B)。该时期,居住空间扩张特征为:一是居住空间扩张仍表现为非均衡单向扩张特征。二是居住空间扩张仍表现为临河特征。这是由于临河是扬州工业空间扩张的指向,而工业空间是居住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3.4 福利住房与市场化双轨制后期
3.6 住房体制市场化调整完善期居住空间扩张特征为:一是扩张方向较均衡,各方向均出现了空间热点(图2f),如新城西区(图3中2A),第二城片区(图3中2A),西南三湾片区(图3中3B),西北蜀岗片区(图3中1B),东部河东片区(图3中2C);二是近郊区成为居住空间扩张热点,5个热点均位于近郊区;三是居住、工业、服务业空间融合趋势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职住空间匹配及影响因素研究[J]. 张逸姬,甄峰,罗桑扎西,朱炜宏,唐璞山. 规划师. 2019(07)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西宁城市居民通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张雪,柴彦威. 地理研究. 2018(11)
[3]基于社区尺度的互联网企业空间格局与演化——以扬州市区为例[J]. 王丹,方斌,陈正富. 经济地理. 2018(06)
[4]转型期广州市居民职住模式的群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张济婷,周素红. 地理研究. 2018(03)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时空格局分析——来自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实际考察[J]. 丛海彬,邹德玲,刘程军. 经济地理. 2017(07)
[6]高铁站区与城郊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研究——以京沪、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为例[J]. 邹卓君,郑伯红. 经济地理. 2017(03)
[7]长春市居住与工业空间演进的耦合性测度及影响因素[J]. 申庆喜,李诚固,胡述聚. 人文地理. 2017(01)
[8]基于多源轨迹数据挖掘的城市居民职住平衡和分离研究[J]. 史新宇.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6)
[9]2002-2012年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研究[J]. 申庆喜,李诚固,周国磊,马佐澎. 地理研究. 2015(10)
[10]2000-2010年广州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及机制分析[J]. 周春山,罗仁泽,代丹丹. 地理研究. 2015(06)
本文编号:3367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367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