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退休年龄方案的比较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7:07
本文关键词:延长退休年龄方案的比较与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据联合国人口发展基金会统计,截止2012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1%,已达到8.1亿,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会超过20.3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2%。尤其是几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正面临着生育率的降低以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双重推力,是老龄化问题的高危地区。据“六普”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了人口总量的8.87%,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亟不可待。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挑战:离休、退休以及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增长趋势,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已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增加劳动人口比重、提高人口抚养比、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系应对我国老龄化危机的有效方法。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延长退休年龄的合理性、延迟退休的方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但综合的、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甚少,这也为本文提供了可研究的方向。首先,文章选取了由高校、学者和有关机构提出的几个典型方案,从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提高制度赡养率以及劳动力供给的增加量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其次,对全国中、东、西部以及东北23个省市区进行延长退休年龄意愿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91份,通过建立逐步回归模型找出职工退休年龄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现有的延长退休年龄方案将其进行优化,在实施对象上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设立了最低退休年龄、正常退休年龄以及最高退休年龄。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虽有很多国家已经实施了多年的弹性退休政策,但政策是针对所有人群,没有将弹性区间再进行细分。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案进行探讨,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岗位性质是决定延长退休年龄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欲在研究我国弹性延迟退休方案的基础上,将“以人为本”的精神作为指导思想,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类岗位分别设立不同的弹性区间。着力于构建一个以劳动者需求为基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渐进式弹性延长退休年龄方案。
【关键词】:延长退休年龄 方案比较 方案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绪论15-28
- 1.1 研究背景15-16
- 1.2 研究意义16-18
- 1.2.1 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必然要求16-17
- 1.2.2 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17
- 1.2.3 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17-18
- 1.2.4 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18
- 1.3 文献综述18-25
- 1.3.1 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相关研究回顾18-20
- 1.3.2 延长退休年龄产生的主要因素20-22
- 1.3.3 影响退休年龄制定的主要因素22-24
- 1.3.4 研究述评24-25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25-28
- 1.4.1 研究思路25-26
- 1.4.2 研究方法26
- 1.4.3 研究框架26-28
- 第二章 延长退休年龄的理论基础28-33
- 2.1 概念界定28-29
- 2.1.1 人口老龄化28
- 2.1.2 退休年龄28-29
- 2.1.3 弹性退休29
- 2.1.4 制度赡养率29
- 2.2 理论基础29-33
- 2.2.1 生命周期29-30
- 2.2.2 人力资本30
- 2.2.3 人口红利30-31
- 2.2.4 政策分析31-33
- 第三章 国内外退休年龄政策的比较研究33-57
- 3.1 我国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33-37
- 3.1.1 我国退休制度的基本体系33-35
- 3.1.2 我国退休制度的调整历程35-36
- 3.1.3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36
- 3.1.4 我国延长退休年龄的提出36-37
- 3.2 几个典型国家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比较37-53
- 3.2.1 美国的延长退休年龄政策37-40
- 3.2.2 英国的延长退休年龄政策40-43
- 3.2.3 瑞典的延长退休年龄政策43-46
- 3.2.4 日本的延长退休年龄政策46-47
- 3.2.5 四国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比较与经验借鉴47-53
- 3.3 我国退休年龄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3-57
- 3.3.1 法定退休年龄偏低53-55
- 3.3.2 “退而不休”现象普遍55
- 3.3.3 缺乏弹性的退休制度55-57
- 第四章 现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案的比较研究57-68
- 4.1 方案概述57-61
- 4.1.1 “清华方案”57-58
- 4.1.2 “学者方案”58
- 4.1.3 “人社部方案”58-61
- 4.2 从劳动力供给维度分析61-64
- 4.3 从制度赡养率维度分析64-65
- 4.4 从养老金收支平衡维度分析65-68
- 第五章 延长退休年龄的意愿调查及问卷分析68-92
- 5.1 延长退休年龄意愿的调研方案设计68-75
- 5.1.1 指导思想和原则68-69
- 5.1.2 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69
- 5.1.3 调研对象的选择及说明69-71
- 5.1.4 调查研究的方法及说明71
- 5.1.5 问卷的结构内容与指标设计71-74
- 5.1.6 调查研究的计划与安排74-75
- 5.2 延长退休年龄调研过程与数据分析75-92
- 5.2.1 延长退休年龄意愿的调研过程75-77
- 5.2.2 延长退休年龄意愿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77-92
- 第六章 延长退休年龄方案的优化92-113
- 6.1 指导思想92-96
- 6.1.1 “以人为本”为核心92
- 6.1.2 弹性退休制的启发92-96
- 6.2 退休年龄下限的设立——基于劳动者的意愿及人均预期寿命96-104
- 6.2.1 基于劳动者的意愿96-102
- 6.2.2 基于人均预期寿命102-104
- 6.3 正常退休年龄的设立——基于养老金缺口的预测104-111
- 6.4 退休年龄上限的设立——参考国外的退休年龄政策111-113
- 第七章 我国延长退休年龄路径的实施建议113-120
- 7.1 性别和工作贡献度上“一视同仁”113-114
- 7.1.1 男女同龄退休113-114
- 7.1.2 “工人”和“干部”同龄退休114
- 7.2 岗位性质上“因人而异”114-115
- 7.2.1 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岗位的退休年龄114-115
- 7.2.2 区分普通工种和特殊工种的退休年龄115
- 7.3 配套措施制定上“协同演进”115-120
- 7.3.1 建立退休年龄调整的动态可持续机制115-116
- 7.3.2 建立延迟退休政策的有效宣传和引导机制116-117
- 7.3.3 建立延迟领取养老金的收益激励和退休返聘互斥机制117-118
- 7.3.4 优化老年人的工作环境和就业政策环境118
- 7.3.5 完善劳动者终生教育环境118-120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20-123
- 8.1 本文结论120-121
- 8.2 本文不足与展望121-123
- 参考文献123-129
- 附录129-13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134-135
- 致谢135-1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增文;;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支出与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J];保险研究;2010年01期
2 孙佳佳;吴铮;;个人退休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3 殷俊;黄蓉;;人口老龄化、退休年龄与基础养老金长期偿付能力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2年04期
4 余立人;;延长退休年龄能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吗?[J];南方经济;2012年06期
5 梁宏;;年龄分层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J];南方人口;2013年06期
6 曾益;任超然;刘倩;;延长退休年龄有助于改善养老保险的偿付能力吗?——基于精算模型的模拟分析[J];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7 魏征宇;;城镇居民延长退休年龄意愿与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基于浙江省5座城市的调研[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2期
8 邵国栋;朱小玉;刘伟;;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延迟退休年龄合理性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延长退休年龄方案的比较与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8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