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

发布时间:2017-07-03 05:01

  本文关键词: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优化 中国


【摘要】:以中国省域单元为例(因资料有限,未涉及港、澳、台地区),构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模型测算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值;其次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来揭示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空间演化规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度C值[0.5,0.8],总体处在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值[0.3,0.5],总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地域空间分异,东部地区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3)未来东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发展环境;而西部地区等需要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区域发展优势,实现未来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优化 中国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A790083)资助
【分类号】:X22;F299.2
【正文快照】: 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快速城镇化带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1,2]。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进行综述:国外学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耀彬;陈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年01期

2 宋超山;马俊杰;杨风;马营;;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3 张荣天;张小林;;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镇空间扩展动力机制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刘艳军;刘静;何翠;冯媛;;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关系演化[J];地理研究;2013年03期

5 陈兴鹏;郭晓佳;王国奎;张子龙;鹿晨昱;李恒吉;;甘肃省中部贫困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演进分析——以定西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6 陈晓红;万鲁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12期

7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8 张妍,杨志峰,李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互动关系的测度与评价[J];生态学报;2005年07期

9 鲁小伟;毕功兵;;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文化产业效率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4年01期

10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3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5 张毅川;刘志红;;新检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6 乔丽芳;齐安国;王珊珊;;现代城市理想住区环境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7 乔丽芳;王珊珊;张毅川;;新乡市废弃地及其治理对策——以世利农业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8 贾良清;殷福才;王晓辉;;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9 郑纯辉;赵杰;;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10 董谦;刘秀娟;王军;;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10 王如松;刘晶茹;;复合生态与生态文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修丽娜;基于OWA-GIS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宗奉;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攀;复合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评价和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郝建华;山东省安丘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于瑞东;城市河道滨岸带改建与重构技术及应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学;生态城市经营模式及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妍竹;基于成本平衡关系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孟春梅;企业技术生态化的哲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贾鹏;山东淄博化工区循环经济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耿芳;基于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2 童玉芬;李若雯;;中国西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周海丽,史培军,徐小黎;深圳城市化过程与水环境质量变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刘耀彬;;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10期

5 方一平,陈国阶;成都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6 张坤民,温宗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6期

7 梁保平,韩贵锋,余丽娟,谌斌;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2期

8 杨永泰,张劲伟;广东省城市体系生态环境类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1期

9 张一平;城市化与城市水环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2期

10 陈雷;周敬宣;李湘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生态水平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光美;城市化影响下北京植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2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李辉;基于城市化过程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清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宗亮;新疆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叔鹰;西北大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王晓春,李杰,张相敏;植树造林,改善我区生态环境[J];天中学刊;2000年02期

3 蔡平;陕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初探[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4 尚绪成,薛铁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0年02期

5 ;开创怀柔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J];中国投资;2000年09期

6 综文;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标[J];中国农村科技;2000年01期

7 马忠臣 ,李克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J];河南林业;2000年02期

8 赵学富 ,卫发兴 ,刘辉;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林业;2000年03期

9 翁友恒;;福建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00年01期

10 张晓;;切莫变西部大开发为生态环境大破坏[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宏;;陕西省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杨先梁;;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应先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何淑杰;;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郭心群;;对攀枝花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阎宏;何发理;;西北地区林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策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李玉明;;秦皇岛车站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许德芝;;搞好生态环境促进贵州经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黄淑芳;曾从盛;;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分析——以福州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宋文著;曲衍华;崔文科;;关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继中 杨富伟 唐宪;西峡县强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金融时报;2005年

2 北京林业大学 王礼先教授;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与区域配置问题[N];科技日报;2002年

3 四川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正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孙友;政府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5 农民日报副总编 李文学;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N];农民日报;2001年

6 张宝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N];人民日报;2001年

7 刘万富 本报记者 夏光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N];四川日报;2000年

8 ;生态环境不容再破坏[N];陕西科技报;2001年

9 丹增;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N];西藏日报;2000年

10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常委 唐天林;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杰;论道家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畅;吉林省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贺宗凯;绵竹沿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肖雁;基于生态认证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创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龚欣欣;保定城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郭芙梅;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建宁;我国西部12省市生态环境的动态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娜;长春市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韩艳丽;从生态环境问题看生态技术观的树立[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剑;科学技术与广西百色生态环境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优化 中国




本文编号:512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512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3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