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FDI技术溢出视角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FDI技术溢出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创新能力 产业关联 技术溢出 负二项分布
【摘要】:以2005-2012年21个省份22个农业专利子类组成的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基于能够消除超散布性和偏离泊松分布的负二项分布模型,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和动态纠偏最小二乘虚拟估计(BCLSDV)同时从产业间和产业内分析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产业结构升级和非农FDI分别具有显著正向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而农业FDI产生了负向技术溢出;地区层面,东部和中部地区非农FDI、农业FDI和非农进出口均存在负向技术溢出,西部地区非农FDI和农业FDI分别产生了正向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解决"三农问题"应充分利用产业关联和技术溢出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关键词】: 农业创新能力 产业关联 技术溢出 负二项分布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4NDJC120YB)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3G0300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3YJC790186)
【分类号】:F323.3;F224
【正文快照】: 中国古话“国以农为本”和“民以食为天”说明了农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河姆渡骨耜、春秋铁具、三国翻车、唐朝曲辕犁到明代移植栽培可以看出,中国农业有着“历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重视科技的优良传统”[1][2],并且做出了“养活庞大人口,创造灿烂文明”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蕊;路正南;;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2 王志瑛;顾幼瑾;李爽;;农业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以云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3 吕立才;熊启泉;;我国农业利用FDI30年: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2期
4 蒋仁爱;冯根福;;贸易、FDI、无形技术外溢与中国技术进步[J];管理世界;2012年09期
5 马述忠;陈颖;王笑笑;;农业FDI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种业研发能力视角[J];管理世界;2013年07期
6 吴丰华;刘瑞明;;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5期
7 徐晟;徐媛;赵惠芳;;负二项分布在区域自主创新评价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文贯中;;中国的疆域变化与走出农本社会的冲动——李约瑟之谜的经济地理学解析[J];经济学(季刊);2005年01期
9 邓海滨;廖进中;;制度安排与技术创新:基于负二项式模型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年07期
10 朱希刚;我国“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俊芬;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2 卢良恕;;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3 赵东喜;王力虎;黄晓昀;;广西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4 何春燕;郑顺林;;科技进步对四川省农业发展贡献的时空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5 孟凡丽;苏哓田;于强波;;量子力学与农业科学[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0期
6 陈春燕;彭迎;赵颖文;;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0期
7 李娇;胡宝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闫惠红,肖仙桃,孙成权;从文献计量分析看国际及中国农业科学发展态势[J];图书与情报;2004年02期
9 钟钰;秦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需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10 孙秋霞;高齐圣;;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政策差异[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生物经济与中国农业现代化[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斌;李东升;;学术生态与科技社团的生态位[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滕吉文;;科学发展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4 陶红军;冯中朝;;湖北省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钟钰;秦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与政策研究[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王博文;姚顺波;刘仓;;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创新研究——基于农业科技企业的角度[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孔荣;王亚军;;资源富集区工业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以陕西省定边县为例[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张立生;;谢家荣与中国石油大发现[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立生;;谢家荣与中国石油大发现[A];丰功伟识 永垂千秋——纪念谢家荣诞辰110周年[C];2008年
10 张玉梅;刘凤伟;刘丽娜;;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区域优化配置研究[A];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建所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杰伟;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市场增强型行为及绩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津汝;制度变迁下的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D];兰州大学;2011年
4 夏勇开;中国香蕉生产技术的经济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5 伊淑彪;产权安全制度与经济增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魏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燕;金善宝与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葛继红;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孙秋霞;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控制图性能评价及应用[D];青岛大学;2011年
10 张本飞;农户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技术进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娜;甘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漆协;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与未来中国科学发展契机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志燕;闽台农业技术转移模式与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效辉;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5 吴敏芳;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机理、实证与案例[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龙;基于财务角度的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王利伟;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林伟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链的整合管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陈晓玲;福建县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李东涛;新疆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瑾;朱桂龙;;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1期
2 彭念一,陈长华;农业制度创新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测算方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4期
3 梁琦;詹亦军;;产业集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评论;2005年02期
4 汪学海;祝家麟;林鑫;张永兴;;泊松方程的边界节点解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5 唐军民,王成名;负二项分布可靠度的经验Bayes估计[J];工程数学学报;2005年06期
6 金碚;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09期
7 郑新立;产业升级与投资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04期
8 杨蕙馨;刘春玉;;知识溢出效应与企业集聚定位决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2期
9 黄德春;刘志彪;;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波特假设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3期
10 杨亚平;;FDI技术行业内溢出还是行业间溢出——基于广东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举;以贸易为媒介的国际技术溢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07期
2 姚利民 ,唐春宇;独资与合资方式的技术溢出效果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0期
3 林吉双;杨继军;;FDI技术溢出的路径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金融;2006年04期
4 韩梅;徐春祥;;FDI技术溢出不同渠道下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6期
5 曲伟;;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效应[J];现代企业;2008年04期
6 刘和东;施建军;;FDI技术溢出的渠道、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7 范叙春;贾德铮;;技术溢出理论与实证:一个文献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10期
8 章莉莉;;FDI技术溢出对中国民营制造业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9 陈金;;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年05期
10 陈立龙;;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效应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方华;李守芹;;FDI技术溢出、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爽英;唐小我;邵云飞;;双向技术溢出模式下的集群自主创新的市场激励机制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林兰;曾刚;;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与溢出地技术区位研究初探——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钟昌标;;FDI对内资企业技术溢出绩效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飞;利用技术溢出获得“跳跃式”持续增长[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邵生余;为“技术溢出”拓展空间[N];新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赵策 王攀 毛一竹 王爱华;外资在华研发中心技术溢出 或演绎“蝴蝶效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4 安礼伟;外向配套催生本土企业成长[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梅永红;主动从外资技术溢出中获益[N];人民日报;2003年
6 记者 代桂云 通讯员 王淼 江尧明;青岛市政协督办提案力促大小企业协同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谭涛;屹立的科技精神[N];湘潭日报;2014年
8 糜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动因与机制研究述评[N];财会信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章迪思;如何做创新世界的“钉子”[N];解放日报;2012年
10 李春顶;重视跨国公司人才的“回流”[N];中国汽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淼;技术溢出的空间计量和阈值回归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徐磊;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FDI技术溢出门槛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朱佩枫;企业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测度与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孙彩虹;技术溢出下企业合作研发博弈分析与协同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朱敏;海外人才回流与FDI技术溢出[D];山东大学;2013年
7 靳娜;中国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与渠道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杨亚平;基于后向关联的FDI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杨晓静;FDI技术溢出对中国本土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王向阳;FDI技术溢出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梅;基于行业视角的我国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8年
2 陆亚丽;影响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陈超;FDI技术溢出与我国吸收能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兰爽;FDI技术溢出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魏巍;制度因素对中国FDI技术溢出的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庞玲;企业集团技术溢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茹君;中国吸收国际技术溢出的国际化渠道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8 苏子文;FDI技术溢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杨继军;FDI技术溢出的渠道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王霁宇;基于FDI技术溢出的产业集群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91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791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