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2:24

  本文关键词: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呼和浩特市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13年,城市化率已达53%。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退化等。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成为愈发重要的问题。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重点开发区、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战场,呼和浩特市面临巨大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对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也具有更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了符合地区实际的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计算出1990—2012年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然后运用耦合关联度模型、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定量辨识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键因子,得到了1990—2012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在模拟了2000—2012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巨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11个控制参数的调整,仿真模拟了系统在自然发展型、城市化快速发展型、生态环境保护型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型4种发展模式下2015—2025年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1990—2012年,呼和浩特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数除2003—2004年出现较大波动外,整体上呈逐步增长态势,由0.3825增长到0.7710,年均增长0.0169;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整体上呈双倒“U”型模式,由1990—2005年和2006—2012年两个倒“U”型曲线组成,两倒“U”型曲线的最高点分别是2003年的0.7203和2007年的0.6801;1990—2007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高于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波动上升,生态环境质量也随之上升,2008—2012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低于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稳步上升,生态环境质量反出现波动下降;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年际增长率呈“反—正—反”向相关关系。(2)1990—2012年,呼和浩特市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人口城镇化率和GDP是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主要的指标;自然资源环境对城市化的限制作用最为明显,环境治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城市化进程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人均水资源量不仅是限制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其他自然资源环境指标发展的重要原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磨合阶段,为中度协调的耦合。(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型模式为今后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最优调控策略。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应设定为4.50‰;GDP增长率应设定为7.00%;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应设定为10%;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应设定为60%;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例应设定为5.00%;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应设定为13.5%;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例应设定为30.00%;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应设定为1.00%;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例应设定为65.00%;耗水量增长率应设定为0.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应设定为0.5%。
【关键词】: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呼和浩特市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X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4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1
  • 1.1.2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11-12
  • 1.1.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愈发重要12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12-14
  • 1.2.1 构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2-13
  • 1.2.2 测度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13
  • 1.2.3 探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机制13-14
  • 1.2.4 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SD模型14
  • 1.2.5 探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调控策略14
  • 1.3 研究意义14-15
  • 1.3.1 理论意义14-15
  • 1.3.2 现实意义15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6-20
  • 1.4.2.1 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测度与评价16-18
  • 1.4.2.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18-20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20-22
  • 1.5.1 研究思路20
  • 1.5.2 研究方法20-22
  • 1.6 研究区概况22-24
  • 1.6.1 地理区位22
  • 1.6.2 自然条件22-23
  • 1.6.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3-24
  • 2 呼和浩特市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测度与分析24-34
  • 2.1 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4-26
  • 2.1.1 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4-25
  • 2.1.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5-26
  • 2.2 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26-30
  • 2.2.1 数据来源26
  • 2.2.2 权重确定26-29
  • 2.2.3 评价方法29-30
  • 2.3 评价结果与分析30-34
  • 2.3.1 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计算结果30
  • 2.3.2 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分析30-34
  • 3 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34-43
  • 3.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与协调发展34
  • 3.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算与分析34-43
  • 3.2.1 评价指标筛选与确定34-36
  • 3.2.2 模型选取及计算过程36-37
  • 3.2.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计算结果与分析37-43
  • 3.2.3.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因素分析37-40
  • 3.2.3.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分析40-41
  • 3.2.3.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分析41-43
  • 4 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模拟研究43-68
  • 4.1 系统动力学概述43
  •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43-55
  • 4.2.1 系统边界的确定43-44
  • 4.2.2 指标体系设计及系统结构分析44-48
  • 4.2.2.1 指标体系设计44
  • 4.2.2.2 系统结构分析44-48
  • 4.2.3 模型流程图设计、系统参数和主要方程的确定48-53
  • 4.2.3.1 模型流程图设计48-50
  • 4.2.3.2 系统参数的确定50-51
  • 4.2.3.3 模型中主要方程的确立51-53
  • 4.2.4 模型检验53-55
  • 4.3 系统SD模型仿真模拟55-59
  • 4.3.1 控制变量选取及仿真方案设计55-59
  • 4.3.1.1 控制变量的选取55-58
  • 4.3.1.2 仿真方案设计58-59
  • 4.4 各仿真方案模拟结果及分析59-68
  • 4.4.1 各仿真方案模拟结果59-62
  • 4.4.2 仿真结果分析62-68
  • 5 结论与讨论68-71
  • 5.1 研究结论68-69
  • 5.2 讨论与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7
  • 致谢77-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常忠,姚奕生;Fuzzy综合多级评价模型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2期

2 李泽红;董锁成;李宇;;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3 王振波;方创琳;王婧;;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4 刘耀彬;陈斐;李仁东;;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1期

5 白俊燕;卫海燕;路春燕;赵琳;;渭南市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压力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2期

6 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7 魏伟;石培基;周俊菊;颉斌斌;雷莉;;基于GIS和组合赋权法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1期

8 王洋;王少剑;秦静;;中国城市土地城市化水平与进程的空间评价[J];地理研究;2014年12期

9 陈菁;;基于图谱分析的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6期

10 万本太;王文杰;崔书红;潘英姿;张建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853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853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4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