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沪港通”的沪港股市联动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沪港通”的沪港股市联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内地资本市场自建立起,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巨大变革与发展,并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不断加深和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的形势下,逐步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退市制度、B股开放、QFII制度、QDII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而随着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我国内地股票市场与境外市场间的联动性也日渐显现,尤其与香港股票市场间的联动性日益凸显。香港不仅是国际性金融中心,也是我国内陆一重要经济贸易窗口,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香港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发展起到了强烈的指引作用。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制度的实施,开启了上海股票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成为继QFII、QDII、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改革后的又一重要跨境证券投资试点工程,也成为我国资本项目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它是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项重大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将使得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在与国际市场更深度的融合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本文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以基于“沪港通”的沪港两地股市联动性为研究主题,在梳理和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首先对股市联动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股市联动的内涵及原因,阐述了股市联动的相关理论;其次,对沪港股市联动的差异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股市联动的相关理论和“沪港通”制度分析,提出了沪港股市联动性的研究假说;第三,应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沪港通”前期、筹备期及后期的创新性加权指数的联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发现:在“沪港通”开通之前,沪港两地股市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沪港通”筹备期与后期,沪港两地股市存在协整关系,并且香港股市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港市的波动基本不受沪市影响,并且在后期港市对沪市波动影响的贡献率较筹备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据此,分别针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来说,应坚持金融改革创新和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稳步推进我国内地资本市场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对投资者来说,应理性对待和把握“沪港通”全面实施带来的投资机遇,在合理规避风险的前提下搏取股市联动带来的收益。
【关键词】:“沪港通” 股市联动性 VAR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21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8
- 1.3.1 国外研究动态12-14
- 1.3.2 国内研究动态14-18
- 1.3.3 简要评述18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18-20
- 1.4.1 研究思路18-20
- 1.4.2 研究方法20
- 1.5 创新点20-21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21-24
- 2.1 股市联动的内涵及成因21-22
- 2.1.1 内涵21
- 2.1.2 成因21-22
- 2.2 股市联动的相关理论22-24
- 2.2.1 有效市场理论22-23
- 2.2.2 市场传染理论23-24
- 第三章“沪港通”与沪港股市联动的内在逻辑分析24-35
- 3.1 沪港股市的联动分析24-29
- 3.1.1 沪港股市的比较分析24-26
- 3.1.2 沪港股市联动因素26-29
- 3.2“沪港通”制度分析29-34
- 3.2.1“沪港通”源起29-30
- 3.2.2“沪港通”内容30-32
- 3.2.3“沪港通”与QDII、QFII制度的比较分析32-34
- 3.3 基于联动理论的“沪港通”与沪港股市联动的假说34-35
- 第四章 沪港股市联动性的实证分析35-53
- 4.1 理论模型及计量方法35-40
- 4.1.1 平稳与单位根检验法35-36
- 4.1.2 协整检验36-38
- 4.1.3 VAR模型38
- 4.1.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38-39
- 4.1.5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39-40
- 4.2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处理40-41
- 4.2.1 数据选取40
- 4.2.2 数据处理40-41
- 4.3 平稳性及单位根检验41-42
- 4.4 协整检验42-43
- 4.5 Granger因果检验43-45
- 4.6 脉冲响应函数45-46
- 4.7 方差分解46-49
- 4.8 指数收益的波动率分析49-53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3-57
- 5.1 结论53-54
- 5.2 建议54-56
- 5.3 不足之处56-57
- 参考文献57-59
- 致谢59-60
- 作者简介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外股市不存在长期实质上的联动性[J];国际融资;2007年09期
2 闫一大;;浅析中美股市的联动性[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9期
3 斯映红;;中美股市联动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3期
4 李永哲;路小军;;提高政银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整体联动性[J];甘肃金融;2006年07期
5 宋威;;收益联动性与风格投资研究评述[J];财会通讯;2009年24期
6 艾永芳;孔涛;路千;;中美股市间的联动性变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9年11期
7 董亚;黄剑;;沪深300指数与重点行业的联动性研究[J];经济论坛;2008年17期
8 孙建平;冯继妃;;中美股市的联动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03期
9 林爽;;港股与上证、深证A股和美股的联动性对风险分散的影响[J];大众商务;2010年14期
10 郑湄;香港股市与美国、英国股市的联动性[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通证券;B股与周边市场联动性分析[N];国际金融报;2001年
2 海通证券研究所 陈久红;B股联动性分析[N];证券时报;2001年
3 东海期货研究所 徐迈里;关注市场联动性 浅析锌价走势[N];期货日报;2009年
4 曹红辉;中国股市与全球市场联动性在哪里[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黄湘源;渲染“联动性”隐含的真实意图[N];上海证券报;2009年
6 申银万国 桂浩明;内外联动性正在下降[N];中国证券报;2008年
7 周兴政;两地市场联动性依然存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胡学文;A股与全球股市联动性日益加强[N];证券时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效鸿;香港与内地市场联动性越来越强[N];中国证券报;2006年
10 毕胜;关注商品价格走势的联动性[N];期货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龚金国;中外股票市场联动性的非参数与半参数建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崔准焕;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之间联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冰;沪港股市联动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尹乙骁;中国与亚洲各主要新兴市场股市联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仕洋;我国沪深港股市的联动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何苏燕;沪深股市与债市联动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5 董腾宇;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利率联动性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6 张恒;沪港通施行后内地与香港股市联动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7 刘磊;我国A股市场地域联动性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8 徐凤娟;国际主要基准利率动态联动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王梓淇;沪港通背景下A+H股的市场联动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10 赵子谊;基于“沪港通”的沪港股市联动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沪港通”的沪港股市联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5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