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导向下A股公司并购信息披露的股价异常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07:39
【摘要】:2008年6月17日,三一重工限售股的全部解禁,标志着A股市场进入了一个导向全流通的过渡时期,本文称之为“全流通导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股市的宏观环境、格局和微观个体的特征、运行机制等正在呈现出全新的格局,市场运行效率也得以迅速提高。在此环境下,上市公司并购信息披露事件引起的股价异动程度,内幕消息的存在方式,以及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行为模式等均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国内外以往的相关研究结论对当下的情况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研究。 本文主体共有4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应的结论如下: 首先是对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结论认为我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在股改完成前已达到弱有效,这使得本文具备了在传统金融学理论主导下进行研究的理论前提,但市场很难达到完全有效,这是因为,投资者预期的非理性和信息的非完全性,尽管如此,从“大数定律”角度衡量,弱有效市场中的群体选择行为是理性的。 其次,本文界定了主题研究的背景为“全流通导向”,以及背景下,中国股市的变化和新特征,并以“无基本价值信息时股票价格不反应”和理性预期的差异界定了全流通导向下并购信息首次公告前后股价异常效应的概念。该部分还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当前股市的运行效率和并购事件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全流通导向初期,我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已有大幅提升,接近了半强有效。 第三部分是在上文实证结论的基础上,对并购公告前信息泄露和内幕交易的研究。本文研究发现,全流通后,学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息泄露或内幕交易主体的角色转变带来的影响上。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全流通导向下并购信息泄露状况已取得了较大改善,正在接近半强有效市场的程度;目标上市公司股权越集中,内幕交易越严重,但并未支持理论界关于“全流通后,大股东将和机构投资者联合操纵股价和从事内幕交易”的推断。 第四部分是基于上文的实证结论,对并购公告后股价异常效应的研究。本文认为:投资者不同预期下的投资行为,形成了并购信息公告后股价的异常效应;有两方面的信息对预期起主导作用,其中,市场属性中影响最大的是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最显著的是市净率,说明全流通导向下,机构投资者行为已日趋成熟,起到了提高市场效率和理性投资的示范作用,成熟市场中的市值估值法等市场化的方法体系正成为新的估值标准;交易属性中影响最明显的除主营业务和实控人变更等传统因素外,还有该时期特有的定向增发模式,投资者对该模式的“洞察”,说明了全流通导向下投资者素质已大幅提高,间接地促进了市场效率的改善。 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在以下方面有所“贡献”:有利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形成对当下中国股市全流通的正确认识;重新界定当前中国大陆股市的运行效率,以为今后在标准金融学领域相关实证研究的理论前提(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本文还对判断股价异常效应的理论和方法做了修正和创新);也希望为学界基于理论推断的观点争论提供实证证据;提出全流通下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和股价反应规律,对投资者的策略选择和监管层的政策制定提出建议和作出微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51
本文编号:2791716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51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余海;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宏利;企业并购绩效与目标公司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白云霞;控制权转移、资产收购与公司业绩[D];厦门大学;2004年
4 吴永发;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及其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潘丽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价值影响因素和演进路径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谢清喜;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佘坚;中小企业板微观结构与市场质量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杨安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价值效应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9 葛俊龙;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企业并购[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赵洪军;转轨时期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念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1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79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