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我国沪深300成分股的动量反转选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3 07:4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财富拥有者在资本积累之后对资产保值增值以及风险管理的需求愈发迫切。而量化投资利用计算机编程选出股票,速度快效率高,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克服人性的主观情绪及认知对于选股带来的影响,普通投资者投资能力较差,对他们而言,运用量化投资的方式进行投资是很好选择。动量反转策略是量化选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动量反转选股策略为基础,选取我国沪深300指数成分股2005年6月10日—2018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数据为样本,目的在于研究我国沪深300市场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并为中小投资者提供适用于沪深300市场的动量反转选股策略。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量化选股和动量反转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动量反转选股策略进行改进,应用到我国沪深300股票市场上,使该策略能够更好的符合我国国情且适合被中小投资者所应用。其次,将构建的动量反转选股策略运用于沪深300成分股中,检测了我国沪深300市场上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发现我国沪深300市场在较短周期内存在动量效应,而在中长周期中动量效应不强,但是我国股市的反转效应较强。根据检验结果...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沪深300成分股的动量反转选股策略研究


上证指数走势图

周收益率,持有期,累计收益


图 4.2 动量策略的平均周收益率图 4.2 描述了动量策略平均周收益率随形成期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当形周时不管持有期多长都可获得收益,结合表 4.1 不同持有期组合的交易成 50%以上,并且累计收益率都较高,只有(2,4)组合累计收益为负,说明期上涨后买入可以取得可观收益且风险较小。当形成期为 4 周时,买入

反转策略,周收益率


图 4.3 反转策略的平均周收益率综合以上分析,在沪深 300 成分股的反转效应检验中,我国股市反转,反转策略收益很高,交易胜率也较高,在检验过程中,选取了(4,短线投资策略,(48,24)和(12,36)组合分别作为中、长线投资策略用于2016—2018年的沪深300市场上,检测这些动量策略在样本外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检验[J]. 李志冰,杨光艺,冯永昌,景亮.  金融研究. 2017(06)
[2]引入盈余动量和营收动量的增强型价格反转策略分析[J]. 齐玉录,王志强.  投资研究. 2015(03)
[3]中国A股动量交易策略效应实证研究[J]. 杨斌,刘小波,史文璟.  投资研究. 2015(01)
[4]短期动量效应与收益反转效应研究——基于中国中小板市场数据实证分析[J]. 冯科,郑琛.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02)
[5]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动量交易的关系——基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实证研究[J]. 刘佳琪.  当代经济. 2012(20)
[6]中国A股市场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实证研究及其理论解释[J]. 谭小芬,林雨菲.  金融评论. 2012(01)
[7]“次贷危机”下发达国家和地区股票指数的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以美国、日本、欧洲、香港为例[J]. 贾颖,杨天化.  金融研究. 2011(08)
[8]PCA-GA-SVM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沪深300指数预测精度实证分析[J]. 徐国祥,杨振建.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02)
[9]基于价值投资的PCA-SVM股票选择模型研究[J]. 李云飞,龚冬生,惠晓峰.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9(03)
[10]沪深300样本股动量效应实证研究[J]. 王平平,肖智兰.  统计与决策. 2008(18)

博士论文
[1]中国股票市场的惯性效应、反向效应与信息反应模式[D]. 刘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多因子选股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D]. 王昭栋.山东大学 2014
[2]我国股市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规律探究[D]. 薛昊昕.厦门大学 2014
[3]因子选股模型在中国市场的实证研究[D]. 刘毅.复旦大学 2012
[4]中国股市的动量与反转效应[D]. 王璞.上海交通大学 2011
[5]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选股模型研究[D]. 陈军华.华中科技大学 2010
[6]技术指标投资策略的优化及其在量化交易中的应用[D]. 张登明.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32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3032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8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