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综合下的盈余动量再检验
发布时间:2021-05-24 06:32
随着行为金融学被日益重视,股票市场的动量现象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盈余动量现象又被认为是价格动量产生的原因,因此本文立足于Louis K.C.Chan、Narasimhan Jegadeesh 和 JosefLakonishok(1996)对标准化未预期收益(SUE)、盈余宣告四天的非正常收益(ABR)、6个月的分析师预测修正(REV6)、过去六个月的收益(R6)这四个盈余动量指标收益的研究基础上,利用Jegadeesh和Timan(1993)形成投组的方法对盈余动量的收益预测能力进行了再检验,并且在信息综合的角度下利用提取主成分的分析方法形成了另外五个新模型。本文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三个市场的普通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了信息综合前后四个原始指标和五个新模型的盈余动量收益能力和预测能力,发现较之于原始指标将ABR、R6和SUE、R6提取主成分后的新模型不仅收益和收益的稳定性均有提高,而且对将来收益的预测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这也证实了利用提取变量间的主成分来解决信息重叠问题这种研究方法的实用性,也是本论文最有价值...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盈余动量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盈余动量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盈余动量研究综述
1.2.3 主成分分析应用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盈余动量相关理论基础
2.1 盈余和盈余信息
2.1.1 盈余概念的界定
2.1.2 盈余信息
2.2 动量策略的相关理论
2.2.1 动量的来源
2.2.2 动量策略
2.2.3 动量崩塌
2.3 其他相关概念
2.3.1 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
2.3.2 未预期盈余
2.4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及作用
2.4.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2.4.2 主成分分析法的作用
3 盈余变量及数据来源
3.1 变量定义
3.2 数据来源
3.3 盈余动量的研究方法
3.3.1 Fama-MacBeth回归法的应用
3.3.2 横截面上的主成分分析法
3.3.3 JT法形成投资组合的应用
3.3.4 盈余动量的三因子回归
3.3.5 盈余动量的HXZ-Q因子回归
4 信息综合前后盈余动量效果分析
4.1 信息综合前的盈余动量收益
4.1.1 盈余变量相关性分析
4.1.2 信息综合前的盈余动量收益
4.2 信息综合后的盈余动量收益
4.3 盈余动量收益的回归分析
4.3.1 形成期的累积收益
4.3.2 各指标和模型对个股收益的回归
4.3.3 盈余动量收益的三因子回归
4.3.4 盈余动量收益的四因子回归
4.3.5 盈余动量收益的HXZ-Q因子回归
4.4 盈余动量崩塌的情况
4.4.1 盈余动量崩塌前的收益
4.4.2 盈余动量崩塌后的收益
4.5 中国市场盈余动量收益
4.6 中美股市盈余动量效果对比分析
4.6.1 美国股市的特点
4.6.2 中国股市的特点
4.6.3 中美股市盈余动量差异的原因
4.7 盈余动量的稳健性检验
5 论文结论及展望
5.1 论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引入盈余动量和营收动量的增强型价格反转策略分析[J]. 齐玉录,王志强. 投资研究. 2015(03)
[2]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四十年研究回顾[J]. 谭伟强. 金融管理研究. 2013(01)
[3]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的关系研究[J]. 杨德明,林斌,王彦超. 管理评论. 2011(03)
[4]中国股市股票交易信息与股票横截面收益研究[J]. 韩海容,吴国鼎.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01)
[5]主成分分析法在股票研究中的应用[J]. 王玉玲,马军海,王晶. 现代管理科学. 2009(11)
[6]稀疏主成分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喻胜华,张新波.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05)
[7]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股票投资策略[J]. 李建军,虞跃.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8]会计盈余与非预期盈余宣告对股价冲击作用的一项实证研究[J]. 骆品亮,陈连权.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06)
[9]信息不确定性与盈余公告后漂移现象(PEAD)——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于李胜,王艳艳. 管理世界. 2006(03)
[10]我国股市对盈利信息反应的进一步检验[J]. 骆艳,曾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01)
硕士论文
[1]投资者关注与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D]. 周雯.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沪市和深市A股动量效应的比较研究[D]. 李琴燕.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实证研究[D]. 马倩.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实证分析[D]. 王琼.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03724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盈余动量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盈余动量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盈余动量研究综述
1.2.3 主成分分析应用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盈余动量相关理论基础
2.1 盈余和盈余信息
2.1.1 盈余概念的界定
2.1.2 盈余信息
2.2 动量策略的相关理论
2.2.1 动量的来源
2.2.2 动量策略
2.2.3 动量崩塌
2.3 其他相关概念
2.3.1 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
2.3.2 未预期盈余
2.4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及作用
2.4.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2.4.2 主成分分析法的作用
3 盈余变量及数据来源
3.1 变量定义
3.2 数据来源
3.3 盈余动量的研究方法
3.3.1 Fama-MacBeth回归法的应用
3.3.2 横截面上的主成分分析法
3.3.3 JT法形成投资组合的应用
3.3.4 盈余动量的三因子回归
3.3.5 盈余动量的HXZ-Q因子回归
4 信息综合前后盈余动量效果分析
4.1 信息综合前的盈余动量收益
4.1.1 盈余变量相关性分析
4.1.2 信息综合前的盈余动量收益
4.2 信息综合后的盈余动量收益
4.3 盈余动量收益的回归分析
4.3.1 形成期的累积收益
4.3.2 各指标和模型对个股收益的回归
4.3.3 盈余动量收益的三因子回归
4.3.4 盈余动量收益的四因子回归
4.3.5 盈余动量收益的HXZ-Q因子回归
4.4 盈余动量崩塌的情况
4.4.1 盈余动量崩塌前的收益
4.4.2 盈余动量崩塌后的收益
4.5 中国市场盈余动量收益
4.6 中美股市盈余动量效果对比分析
4.6.1 美国股市的特点
4.6.2 中国股市的特点
4.6.3 中美股市盈余动量差异的原因
4.7 盈余动量的稳健性检验
5 论文结论及展望
5.1 论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引入盈余动量和营收动量的增强型价格反转策略分析[J]. 齐玉录,王志强. 投资研究. 2015(03)
[2]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四十年研究回顾[J]. 谭伟强. 金融管理研究. 2013(01)
[3]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的关系研究[J]. 杨德明,林斌,王彦超. 管理评论. 2011(03)
[4]中国股市股票交易信息与股票横截面收益研究[J]. 韩海容,吴国鼎.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01)
[5]主成分分析法在股票研究中的应用[J]. 王玉玲,马军海,王晶. 现代管理科学. 2009(11)
[6]稀疏主成分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喻胜华,张新波.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05)
[7]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股票投资策略[J]. 李建军,虞跃.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8]会计盈余与非预期盈余宣告对股价冲击作用的一项实证研究[J]. 骆品亮,陈连权.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06)
[9]信息不确定性与盈余公告后漂移现象(PEAD)——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于李胜,王艳艳. 管理世界. 2006(03)
[10]我国股市对盈利信息反应的进一步检验[J]. 骆艳,曾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01)
硕士论文
[1]投资者关注与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D]. 周雯.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沪市和深市A股动量效应的比较研究[D]. 李琴燕.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实证研究[D]. 马倩.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实证分析[D]. 王琼.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03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320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