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04:14

  本文关键词: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IPO抑价现象,即公开发行的首日收盘价格远超过其发行价格,因此申购新股成功的投资者即使股票上市的首日既转手卖出也会有非常可观的收益。具体到我国而言,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制度建设、投资者专业素养等多方面仍不完善,所以IPO抑价程度一直较为严重。而我国创业板的IPO抑价程度相对于我国主板市场来说又严重许多,成为抑价“重灾区”。这种现象毫无疑问是不正常且有巨大危害的,是不利于我国创业板市场长期发展的。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由于在我国股票市场特别是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巨大利益,大量企业极其渴望上市,而我国现行的发行制度为“核准制”,因此很多企业开始寻“捷径”即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粉饰甚至是公然造假。而招股书说明书作为最重要的上市材料之一,往往是投资者最为关注也是发行人最为重视的文件,因为其会向投资者传达企业经营情况、潜在风险、财务报表等相关信息。除了数据报表等统计性信息外,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会使用大量文字性语言,而此类语言的使用是较难被审计和监管的,这就使得发行人会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语言文字的“粉饰”中,以此潜移默化中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进而影响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IPO抑价的研究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一大研究热点,相关理论丰富且较为成熟,但是国内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影响IPO抑价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且多集中于对财务指标等定量信息的分析,而对招股说明书中的定性信息关注较少。我们于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的风险信息披露部分与IPO抑价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2009-2015年在我国创业板市场首次公开发行的484家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的风险因素披露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构建语调分数体系衡量各类语调的使用情况,并分析IPO抑价率与语调分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积极词汇和强势词汇较多的出现在招股说明书风险披露部分,且与IPO抑价率正向相关,而消极词汇和弱势词汇则相对较小,且与IPO抑价率反向相关。根据研究结论,我们从完善制度改革、约束发行人行为、加强投资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 IPO抑价 内容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2.1 理论意义11-12
  • 1.2.2 现实意义12
  • 1.3 研究方法12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12-13
  • 1.4.1 研究思路12-13
  • 1.4.2 结构安排13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3-15
  • 第2章 文献综述15-27
  • 2.1 IPO抑价15-16
  • 2.2 信息不对称下的IPO抑价理论16-19
  • 2.2.1 投资银行假说17
  • 2.2.2“赢者诅咒”假说17-18
  • 2.2.3 信号假说18
  • 2.2.4 动态信息获取假说18-19
  • 2.3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抑价理论19-20
  • 2.3.1 流行效应理论19
  • 2.3.2 投资泡沫理论19
  • 2.3.3 投资者情绪假说19-20
  • 2.4 内容分析法20-24
  • 2.4.1 不同的信息来源类型20-22
  • 2.4.2 不同的分析方法22-24
  • 2.5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24-26
  • 2.5.1 内容分析法在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24-25
  • 2.5.2 信息披露与IPO抑价间的相关研究25-26
  • 2.6 简要评述26-27
  • 第3章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IPO抑价程度的统计分析27-33
  • 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27
  • 3.2 IPO抑价的衡量27
  • 3.3 创业板IPO抑价率的统计分析27-28
  • 3.4 板块间的比较分析28-32
  • 3.4.1 整体IPO抑价的比较分析28-29
  • 3.4.2 IPO抑价率的分布29-30
  • 3.4.3 不同行业IPO抑价程度对比分析30-32
  • 小结32-33
  • 第4章 类目词汇表与语调分数指标的构建33-43
  • 4.1 数据来源33-34
  • 4.1.1 样本选择33
  • 4.1.2 行业分类33-34
  • 4.2 确定类目词汇表34-38
  • 4.2.1 语调划分34-35
  • 4.2.2 形成类目词汇表35-38
  • 4.3 构建类目权重指标38-40
  • 4.3.1 选择衡量关键词权重的方法39
  • 4.3.2 构建语调分数(Score)39-40
  • 4.3.3 语调分数(Score)的可靠性分析40
  • 4.4 变量选取40-41
  • 4.4.1 被解释变量40-41
  • 4.4.2 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41
  • 小结41-43
  • 第5章 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披露的相关描述性分析43-51
  • 5.1 语调分数的相关描述性分析43-46
  • 5.1.1 各类语调分数比较分析43-44
  • 5.1.2 不同年份、行业间的比较分析44-46
  • 5.2 类目词汇表的使用分析46-48
  • 5.3 多变量的相关性分析48-50
  • 小结50-51
  • 第6章 创业板IPO抑价的实证研究51-56
  • 6.1 模型构建51-52
  • 6.2 提出假设52
  • 6.3 实证过程和结果52-54
  • 6.3.1 单因素方差分析52-53
  • 6.3.2 LMM模型的实证研究53-54
  • 小结54-56
  • 第7章 政策与建议56-59
  • 7.1 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56-57
  • 7.1.1 加快改革我国股票发行制度56
  • 7.1.2 对完善我国创业板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56-57
  • 7.2 对进一步约束发行人信息披露行为的建议57
  • 7.3 对于加强投资者教育的建议57-58
  • 小结58-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敏;杨桄;;我国机构投资者对股市高抑价率主导力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9年05期

2 田光宁;电力上市公司IPO抑价模型与询价机制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黄勇,陶建平;上市公司IPO抑价问题实证分析[J];求索;2005年03期

4 詹欣;叶可;陈伟忠;;配股权对询价效率影响的博弈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李迅雷,孙建平;A股市场增发抑价的度量、成因和信号传递研究[J];财贸经济;2005年03期

6 李金波;姜清文;;我国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研究[J];时代金融;2011年24期

7 焦军普;丁冬;赵一薇;;媒体关注视角下衡量上市公司IPO抑价程度的理论探讨[J];企业经济;2013年04期

8 张俭;张玲红;;承销商:声誉为重还是利益为重?——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IPO抑价的证据[J];江汉学术;2014年03期

9 谢朝斌,孙庆,黄凌;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抑价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10 周述琴;;中国二元股权结构的增发抑价回归分析[J];经济论坛;2008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郁玉环;;2003—2004我国上市公司IPO抑价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姚铮;李邈;;创投持股与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率关系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杨帆;;A股市场IPO抑价新视角——基于智力资本的信息披露的解释[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剑乔;黄德春;李蒙;;基于定价机制的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研究及博弈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黄德春;林剑乔;;发行体制变迁视角下的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余湄;乔琰;路倩;;高层管理团队与我国IPO抑价问题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贺炎林;张浩森;马锐敏;;IPO抑价和市场化程度—基于中国东西部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田高良;王晓亮;;我国A股IPO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柴亚军;王志刚;;股改与IPO抑价:从公司治理角度的实证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0(1)][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海燕;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报告认为多种因素影响IPO抑价率[N];证券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莫菲;高抑价率折射三大矛盾 四项建议推动理性回归[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 邹健;完全市场化是IPO的最终出路[N];证券时报;2004年

4 刘潇;工行引领中国股市理性回归?[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5 杨兴云;IPO究竟该如何定价?[N];经济观察报;2004年

6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 张宗新博士;强化市场约束 引导IPO抑价率理性回归[N];证券时报;2006年

7 九鼎德盛 肖玉航;IPO抑价率将理性回归[N];证券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姜楠;引导IPO高抑价率理性回归[N];证券日报;2006年

9 张宗新;关于IPO抑价率水平的再认识[N];中国证券报;2006年

10 张宗新;完善发行市场化机制 推动IPO抑价率水平理性回归[N];上海证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水兵;新股发行上市抑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熊虎;基于非理性行为的IPO价格形成机制和抑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唐勇;发售机制、信息偏倚与IPO抑价[D];浙江大学;2009年

4 熊维勤;我国IPO高抑价和询价发行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范汉熙;基于发行风险的IPO抑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何剑;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赵威;订单驱动市场中基于流动性风险的IPO抑价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邹斌;政府窗口指导、询价制与IPO抑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姜婷;我国询价制下IPO价格形成与抑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杜俊涛;我国证券市场新股抑价与长期弱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云帆;关联交易对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率的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张晓敏;风险投资持股比例对IP0抑价影响的实证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翠娇;风险投资机构持股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4 李林;第四轮新股发行改革对中小板IPO抑价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罗成骏;信息不对称角度下我国资本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石s,

本文编号:372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372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4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