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可转换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及其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0 22:40
  可转债市场微观结构是指对可转债市场价格发现与信息传导机制有直接影响的相关要素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交易主体、交易规则和交易机制等要素,其中交易机制和交易主体及其影响机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我国自1991年8月琼能源发行总额3000万元的第一支可转债,到2009年底已有62只普通可转债在沪深两市上市,累计融资规模达到715.88亿元。2010年中国银行400亿可转债融资计划的推出,使得可转债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当前我国可转债市场却存在着规模严重不足、交投极不活跃、信息传导不畅、定价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可转债市场微观结构入手,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可转债市场价格发现效率偏低、信息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可转债市场效率的对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可转债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导致以成交量为核心的价格发现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通过引入融资融券制度、“债转股”实施T+0交收制度以及完善大宗交易制度等方式改善市场流动性的对策,以期推动可转债市场稳步快速发展;通过研究标的股与可转债之间的信息...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理论价值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论文的理论与研究基础
        1.2.1 有效市场假说
        1.2.2 非对称信息博弈理论
        1.2.3 认知偏差、行为偏差理论
        1.2.4 贝叶斯学习过程
        1.2.5 理性预期模型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价格形成机制
        1.3.2 交易支付机制
        1.3.3 大宗交易机制
        1.3.4 信息披露机制
        1.3.5 市场参与者分类、交易策略与市场效率
        1.3.6 已有研究的简要评析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框架结构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 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我国可转债市场微观结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1 我国可转债的基本要素及发行人资格、条件要求
        2.1.1 我国可转债的基本要素
        2.1.2 发行人资格和条件要求
    2.2 我国可转债市场微观结构
        2.2.1 市场微观结构的内涵
        2.2.2 价格形成机制与证券市场类型
        2.2.3 我国可转债市场参与者
        2.2.4 我国可转债市场交易规则
    2.3 我国可转债市场现状描述与发展前景展望
        2.3.1 可转债市场发展历程回顾与现状描述
        2.3.2 可转债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2.4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方式对比分析——兼论发展可转债市场的意义
        2.4.1 股权融资方式的内涵
        2.4.2 三种股权融资方式的融资条件对比分析
        2.4.3 企业发行可转债面临的主要风险
        2.4.4 大力发展我国可转债市场的意义
第3章 发达国家(地区)证券市场微观结构分析
    3.1 交易主体
        3.1.1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交易主体
        3.1.2 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的交易主体
        3.1.3 我国香港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主体
    3.2 交易规则与交易机制
        3.2.1 交易时间、交易方式和交易费用
        3.2.2 竞价方法对比分析
第4章 成交量在可转债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中的作用
    4.1 可转债价格指数波动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4.1.1 我国可转债市场投资群体特征分析
        4.1.2 可转债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4.1.3 计量模型的提出及实证分析
        4.1.4 结论
    4.2 可转债市场成交量对收益率波动的非对称冲击效应研究
        4.2.1 引言
        4.2.2 研究方法
        4.2.3 实证分析和结果说明
        4.2.4 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5章 标的股价格在可转债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GARCH 模型
        5.2.2 对数极大似然估计
    5.3 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5.3.1 数据选取
        5.3.2 实证分析
    5.4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6章 投资者结构、交易策略选择与可转债市场信息效率
    6.1 引言
    6.2 投资者的博弈关系与交易策略
        6.2.1 知情交易者之间的竞争
        6.2.2 不知情交易者之间的竞争
        6.2.3 投资者结构及其交易策略选择对市场信息效率影响
    6.3 实证模型及估计方法
        6.3.1 Log-ACD 模型
        6.3.2 变量说明
        6.3.3 本文的实证模型
    6.4 基于LOG-ACD 模型的可转债交易持续期间与信息效率的实证分析
        6.4.1 数据说明
        6.4.2 实证结果及系数解读
    6.5 对策建议
第7章 可转债市场买卖价差成分分析
    7.1 买卖价差分解的理论模型
        7.1.1 Glosten and Harris(1988)模型
        7.1.2 Stoll(1989)模型
        7.1.3 George,Kaul and Nimalendran(1991)模型
        7.1.4 Lin,Sanger and Booth(1995)模型
        7.1.5 Madhavan,Richardson and Roomans(1997)模型
        7.1.6 Huang and Stoll(1997)模型
    7.2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7.2.1 数据统计特征
        7.2.2 买卖价差成分分解
    7.3 对策与建议
第8章 提高我国可转债市场效率的思考
    8.1 我国可转债市场微观结构存在问题的梳理
        8.1.1 可转债市场流动性不足,以成交量为核心的价格发现机制失效
        8.1.2 对知情交易者的信息成本补偿不足,可转债市场信息效率低下
        8.1.3 可转债市场深度不足,T+0 回转交易制度失灵
        8.1.4 可转债与标的股之间的套利交易缺失,市场间信息传导不畅
        8.1.5 市场退出成本过高,难以吸引开放式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8.2 提高我国可转债市场效率的思考
        8.2.1 健全交易机制,增加可转债市场流动性
        8.2.2 积极推动可转债发行改革,拓展市场深度
        8.2.3 改善可转债市场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编号:4015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4015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7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